技术 | 差别化纤维梳理质量控制新思路(上)

差别化纤维纺纱以种类多,纺纱形式类别广,成纱质量好,服装风格面料独特等因素成为最为广泛的纺纱关键原料。同时新型纺纱如紧密纺、紧密赛络纺、赛络菲尔纺纱,转杯纺、涡流纺、静电纺,差别化纤维都有所运用,由此差别化纤维的质量控制,特别是梳理的质量控制与传统的梳理控制发生了变化,加强对这些梳理纤维的质量控制,对提高差别化纤维成纱质量至观重要。

技术 | 差别化纤维梳理质量控制新思路(上)

一、差别化纤维工艺设计和质量控制的内容

差别化纤维系统中,梳棉以后的工序基本不再具有开松、分梳和清除杂质的作用,所以生条的质量,特别是结杂(僵片和生并丝)含量直接影响成纱的质量。因此,对生条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其中与梳理质量相关联各种指标分为:生条质量控制,梳棉经济成本指标控制(落棉率和再用棉的使用),相关成纱指标,以及相关布面纱疵控制等等。这些指标既要检测,又要控制,既要监控又要管理,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系统的控制体系和防范措施。

1.1生条的质量控制内容

(1)生条短绒率的增减控制

通常是指19mm以下短绒率占到生条重量或者长度的比例。差别化纤维短绒的质量控制与传统的短绒控制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是控制纤维的短绒如何减少增长的问题,纤维原料本身短绒的含量非常少,甚至没有,同时其标准也比较模糊,一般在4.5%以下。原棉的标准,控制增长率在±2%。其增加的规律随打击的速度和梳理隔距的强度增加而增加,与梳理强度提高是一对矛盾,梳理度质量提高后质量变化才能更加明显。

(2)生条棉结的增长和排除率

差别化棉结一般是指两根以上纤维的集结体,根据感官检测而定。由于差别化纤维的的加工中很少形成棉结,绝大部分(98%)是在加工中的摩擦和缠挂绕过程所造成。其产生的规律是随工序的增加而增加,随梳理的适合度减少而减少,一般经过梳理后棉结是零,再经过并合后再度增加。加上传统的棉网清晰度。

(3)并丝僵片,倍长纤维

差别化纤维中的疵点并丝僵片以及倍长纤维,是纤维在加工过程中伴生的疵点。其在纤维中间,体积大于纤维,排除时必须充分暴露才能排除。一般控制在mg/10g单位,才能满足质量控制的需要。一般以去除率控制的标准考核。

(4)生条条干CV%

生条条干不匀率反映生条每米片段上的粗细不匀情况,检验指标有萨氏条干与乌斯特条干两种。一般萨氏条干应控制在12%~13%范围内,乌斯特条干CV值控制范围在4%以下。传统的控制事措施重点在通道上,进行控制减少生条间的排列差异,作为差别化纤维排列受到不同纤维的摩擦系数影响,条干的随机变化很大,所以要注意对不同纤维纵向转移,横向混合间的纤维排列控制。同时加强对机械波和牵伸波以及假波的分析,减少机械问题造成质量问题。

(5)生条重量CV%

反映生条5m片段的粗细不匀情况,重量不匀率应控制在3.0%以下。由于差别化纤维的定量一般情况下在轻定量的范围设计,对重量不匀的长片段控制,以及前后工序联系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控制一般前后联系,从清花自调匀整与喂入棉卷的宽度和横向分布状态的改变进行控制较为有利。区分重量重不匀和单台不匀的控制,重点联系微观工艺对质量的影响,加以控制,减少差异。

(6)落棉率的质量控制

落棉率是重要的质量指标和经济指标,作为差别化纤维对这一指标的控制,往往作为考核成本区控制,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其对质量的影响非常明显,作为质量控制时落物一定要进行控制,原则是排除应该排除的,减少不该排除的,成本和质量兼顾,特别是一些细旦的纤维方面尤其注意。

落棉质量(落物)的控制:落物质量的控制是落棉控制的另一面,落物控制重要落棉控制也重要,主要是通过落物的多少,分析其中的变化和工艺是否合理,比如落物中的短绒含量增加,是否是打击造成,长纤维增多落棉是否合理等。对落物的分析控制主要是为了调整工艺和对纤维损伤流失的不合理之处。

1.2差别化梳理质量关联成纱质量以及布面质量指标分析

(1)常发性纱疵条干指标

梳理指标是成纱的基础,同时常发性纱疵最能体现出梳理的效果,例如新型纺纱,通过梳理后直接成纱改善的机率很少,因此必须加大对梳理质量的控制,才能达到质量稳定的目的。在差别化纤维中,与成纱相关联的指标主要+140%-30%等作为参考,对传统的200,±50%等指标有所不同。

(2)偶发新纱疵以及A1纱疵

偶发性纱疵和小的纱疵群是介于常发性范围之外,但是由于常发性纱疵有密切的联系的一些纱疵,主要是质量变化较为随机,其诱因多,出现时不是常规的现象。重点控制是与布面质量关联较大的一些有害纱疵,和非有害纱疵的数量。(重点对转移效果)

(3)DR%的指标分析和控制

DR值(%)参考门限:20cm,+35%;20cm,-30%;1m,+5%;1m,-5%。图中:1cm(蓝深色);10cm(浅兰色);20cm(黄色);50cm(绿色);100cm(红色)纵坐标CV%,横坐标设定幅度。差别化纤维中DR%值设定重点是反馈的粗细节问题,同A1纱疵的控制较为相似,是质量控制中的盲区,但是是布面质量反馈的重点,重点是细度细的纱线疵点,尤其是针织纱。

(4)横档

横档是纱线质量对布面影响不易控制的一点,与梳理过程中的单纤维混合联系较为紧密,有些是混合不匀造成的,有些是质量差异大造成的。加强梳理中横担控制和布面风格改善,必须加大对单纤维的混合减少其中的差异做到质量稳定。主要是单染品种的控制。

(5)白星和节点

梳理过程的一些小疵点在梳理中没有及时排除造成在染色后的布面质量发生差异和变化,在布面上出现节点和星点,因此加大控制是改善布面的重要控制之一。是差别化纤维和一些细旦纤维控制的重点。

(6)非量化的质量指标

非量化的指标主要包括:伸直、混合、平行、分离四度。(与往常的区分的增加了混合度,目的是解决截面内纤维的混合均匀情况),同时梳理效果:直而不曲,直而不伤,合而不过的标准。成纱强力和毛羽,强力和毛羽是对纱线考核较多的质量指标,其反映出梳理过程中短绒是否损伤和纤维的粗细状态是否合理适纺,在控制时重点是减少梳理过程中的开松不足和梳理过度。主要是用根数和长度标识的指标控制。

二、传统梳理质量控制和差别化质量控制的异同分析

2.1梳理质量指标控制对比

传统指标的四类指标,差别化纤维的九项关联指标,涉及的范围增加要求更加严格。

技术 | 差别化纤维梳理质量控制新思路(上)

2.2差别化纤维质量控制和工艺设计异同对比

(1)差别化纤维部分指标是只有标准,没有经验;

(2)差别化纤维个别指标只是参考作为对流程控制过程中的认知和评价;

(3)检测方法不统一,差距宽度大。感官检测的数据影响评判效果,测试方法不统一(如棉结检测,随机一段,个别的要做几段);

(4)控制的范围缩小,如±35%,+140%等作为评定质量指标的主要数据

(5)稳定评定的复杂性增加,梳理质量在布面上体现,受到赛络纺、包芯纱等问题的干扰,结果评定较为复杂;

(6)纤维性能差异大,部分摩擦系数不同,混纺纤维设计棉麻丝毛等,增加质量控制的难度。

2.3差别化纤维质量控制和工艺设计的难点分析

(1)不同纤维的梳理要求不一致,对质量的效果不统一,各种新型纺纱对质量的影响很大;

(2)纤维的物理指标性能差异大,如摩擦系数、细度等。传统的工艺设计和质量控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新型纺纱对梳理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不如其他纤维质量有一定的后工序弥补,新型纺纱都存在差异(只能在梳理工序进行梳理和质量控制,其他不能解决梳理问题);

(4)纺纱的质量控制范围增加,色纺半精纺等,既要梳理分配,又要集中在梳棉解决;

(5)差别化纤维的设备分类复杂,工艺上的设计和工艺原理有很大的差别。如牵伸原理,在等长纤维的变速,等长纤维的弯钩控制,等长纤维的梳理和混合,色纺梳理的工艺设计,存在差异,与常规的质量控制有很大的不同。

(未完待续)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纺织技术

技术 | 提高细纱开车留头率的措施

2022-9-20 11:41:23

纺织技术

技术 | 差别化纤维梳理质量控制新思路(中)

2022-9-23 10:42:5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