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乌斯特 HVI 1000和AFIS PRO2的应用

一、乌斯特HVI 1000的应用

HVI 1000在棉花生产、贸易以及纺织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它可对棉纤维的马克隆值、成熟度、细度、棉结、杂质、单纤维强力及色泽含杂分级等项目进行快速大容量的检测,应用HVI逐包检测原棉的有关性质,完成对原棉初加工、分级、仓储、分配的任务,是提高纺纱生产质量的重要检测手段。

技术 | 乌斯特 HVI 1000和AFIS PRO2的应用

HVI 1000是纺纱厂把好原棉进厂关,并做好混棉排队的得力工具,依据所测原棉马克隆值、成熟度、短绒率等指标进行分类、分储,根据所纺纱支或产品质量要求分级混配使用。为优化原棉选配,对不同产地的原棉进行单唛试纺,从原料至成纱掌握单唛试纺品种系统质量。应用实例如下:

技术 | 乌斯特 HVI 1000和AFIS PRO2的应用

对A、B、C三个产地的原棉分别在相同设备、工艺等条件下,对不同马克隆值原棉进行单唛试纺生产C 18.2tex针织纱,并试织、试染。原棉、产品质量见表1,表2。

技术 | 乌斯特 HVI 1000和AFIS PRO2的应用

技术 | 乌斯特 HVI 1000和AFIS PRO2的应用

分析上述单唛试纺,得出以下结论:

1、A地棉马克隆值为3.06,达到国家标准C1级。B地棉马克隆值为4.1,达国家标准A1级。C地棉马克隆值为5.19,达到国家标准C2级,即马克隆值过高或过低,达到国家标准等级均较低。

2、马克隆值是原棉成熟度与细度的综合反映,A地棉马克隆值低,其纤维成熟度差,为0.78,属不成熟纤维,纤维偏细。细度仅为144mt;B地棉马克隆值正常,其成熟度较好,为0.86,属成熟纤维,纤维细度正常,为156mt;C地棉马克隆值偏大,其成熟度过高,为0.97,属过成熟纤维,纤维细度偏粗,为193mt。

3、A地棉纤维偏细,成纱截面内纤维根数相对较多,对成纱条干CV%有利,成纱细节较少,但由于纤维属于不成熟纤维,纤维刚性差,较柔软,纺纱过程中短绒增长率高,成纱棉结及偶发性疵点偏多;而C地棉与A地棉则相反。

4、三种产地的原棉纺纱后经试织(本白)、试染,A地棉所织布色泽偏暗、布面棉结、杂质较多、布面效果最差;C地棉所织布色泽偏白,布面棉结、杂质少,布面较光洁;B地所织布次之。

5、马克隆值偏低的原棉经试织布(本白)色泽偏暗,马克隆值偏高的原棉经试织布偏白,如两者混合使用易引起织物横档。

6、马克隆值较高的原棉可考虑生产中、低支纱,且专纺专用,马克隆值较低的原棉,成纱A1、A2、B1、B2、C1、C2类纱疵偏多,不适应较高针织纱产品用料。不同马克隆值原棉经试纺织布如图1-3所示

技术 | 乌斯特 HVI 1000和AFIS PRO2的应用

图1 A地原棉织物小样

技术 | 乌斯特 HVI 1000和AFIS PRO2的应用

图2 B地原棉织物小样

技术 | 乌斯特 HVI 1000和AFIS PRO2的应用

图3 C地原棉织物小样

二、乌斯特AFIS PRO2的应用

AFIS PRO2仪器可对纺纱各工序半制品棉结、杂质、短绒进行快速检测,是棉纺生产工艺质量管理重要而有效的工具。AFIS PRO2单纤维测试系统共有NC模块(测试棉结数量、棉结种类和大小)、L&M模块(测试纤维长度和成熟度)、T模块(测试纤维中异物、杂质、灰尘的大小和数量)等组成,可直接快速的测试原棉直至粗纱等前纺半制品棉样中棉纤维的根数型的长度分布、重量型的长度分布,并对纤维直径、纤维中的棉结、杂质数量分类统计,提供被测棉样的多项技术指标,仪器还配备有直方图、控制图等统计功能。我公司应用AFIS PRO2仪器测试半制品质量,制定内控标准,掌握质量波动,根据测试反馈的质量信息进行质量控制与改进,同时,应用该仪器优化前纺工艺,力求在保证半制品纤维内在结构质量的前提下,预测成纱质量指标,降低生产成本,创造纺纱价值的最大化。现以优化精梳落棉率试验为例介绍如下。

以CJ60/T40 13.0tex纱为研究对象,选择一套精梳机组调整其落棉率,通过适当降低精梳落棉率,对比精梳条、并条、粗纱、成纱质量。调整前后质量对比如图4-7所示。

技术 | 乌斯特 HVI 1000和AFIS PRO2的应用

图4 调整落棉率前后精梳条平均质量

技术 | 乌斯特 HVI 1000和AFIS PRO2的应用

图5 调整落棉率前后末并条平均质量

技术 | 乌斯特 HVI 1000和AFIS PRO2的应用

图6 调整落棉率前后成纱平均质量

技术 | 乌斯特 HVI 1000和AFIS PRO2的应用

图7 调整落棉率前后末并条平均质量

由以上图4-7所示可以看出:

1、精梳落棉率调低1.5个百分点后,精梳条内在质量下降并不明显,杂质粒略有增加。

2、精梳落棉率调整后,末并、粗纱质量有一点波动,但幅度很小。

3、落棉率的调整最终应反映在成纱质量上,从成纱质量对比表现,调整后成纱条干、常发性千米纱庛及十万米主要有害纱庛均没有恶化,基本与调整前持平。

4、本次试验证明,在加强整体监控的基础上,适当降低精梳落棉率,不会对半制品、成纱质量产生太大影响,反而会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5、清梳工序必须控制好原棉短绒和棉结增长,既要尽量减少短绒的产生,又要多排除短绒,同时要减少棉结。为精梳工序提供短绒率低,棉结少的生条,是优化调整精梳落棉率的前提。

作者:吉宜军 崔益怀 南通双弘纺织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纺织技术

技术 | 半制品棉结与短绒的控制实践(下)

2022-9-16 10:50:47

纺织技术

技术 | 提高细纱开车留头率的措施

2022-9-20 11:41:2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