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半精纺实用技术优化的探讨

本世纪初,半精纺技术在我国棉纺织行业逐渐兴起,并迅速获得巨大发展。如今,除了专业的半精纺生产企业,半精纺技术在棉纺企业的运用已经习以为常,但技术发展无止境,深入半精纺原发地毛纺行业,并系统、全面了解毛、麻、丝的纺纱设备与相关知识,弥补棉纺设备及工艺方面不足,形成棉纺成系统的半精纺多品种生产装备与工艺,对于研发不同纤维特性混纺新品或许有一定借鉴作用。

技术 | 半精纺实用技术优化的探讨

一、半精纺技术来历

“半精纺”技术出现有些偶然,通常毛纤维长度在70~110mm范围,上世纪新西兰出产一种长度为50mm左右的羊毛,尝试了一种新的纺纱流程:和毛→梳毛机梳理制条→针梳→粗纱→细纱。该流程区别传统精纺长流程,梳毛机成条后无需经过精梳和反复梳理,直接进入了纺纱工序,人们把这种流程称作半精纺。由于50mm相当于棉纺的中长纤维长度,满足棉纺工艺要求,逐渐被棉纺企业所推广应用。

技术 | 半精纺实用技术优化的探讨

二、毛纺与棉纺技术的交融

毛纺虽然纱锭数区区几百万锭,但毛纺尤其精纺专门生产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出口欧、美、日发达国家换取巨额外汇令人瞩目。毛纺一些新型纺纱技术对棉纺技术发展的深度影响,如赛络纺、赛络菲尔纺、缆型纺等应用,棉纺在应对各种可纺性差的纤维技术手段更多,如生产高支轻薄织物、各种弹力织物、低捻度甚至无捻织物等成为可能,并极大丰富现有非棉类产品,已经远超毛纺、棉纺本身产品类别。

当今科技进步目不暇接,跨行跨界技术互相渗透、交融、启发。棉纺把上述技术发挥得炉火纯青。市场上所谓AB纱、麻灰纱、包芯纱、无捻纺及超特细纱纺(棉纤维包缠在可溶性长丝的骨干上),嵌入纺等技术均广泛引用赛络纺、赛络菲尔纺等技术原理,改造便捷。赛络纺股线结构,毛羽大幅减少,棉纺质量及成本受益匪浅。就毛羽来说,赛络菲尔纺纱先“预捻”再“强捻”的特殊方式,使初始阶段毛羽产生量减少。缆型纺纱线毛羽少、强力高、耐磨性好,对细纱、自络、织机的产量和效率显著提高,同时省去并捻线工序,缩短了纺纱流程。

半精纺使用原料不少是采用染色后纺纱,且使用原料档次较高,它将现代棉纺技术与毛纺技术有机结合,生产出有不同风格的半精纱线。纱线既有精毛纺纱的特点,又有粗毛纺纱风格,弥补了粗毛纺工艺生产的纱线支数偏低,毛羽多,条干不匀差等弱环。目前已大量用于纬编机的横机、大圆机,无梭织机的剑杆、喷气、片梭等织机上生产纱线,由于半精纺纱一般采用羊毛(线)、羊绒、麻纤、绢丝等高档纤维原料,故半精纺色纺纱的档次高于棉及其他各类色纺纱,使企业能获得较高的获利空间。

三、棉纺半精纺技术的瓶颈

目前棉纺厂本身前纺设备受限,为加工棉纤维而设计,功能相对单一。一些转型非棉生产模式,借助半精纺技术进行生产的企业,不能适应“小批量、多混纺、多品种”生产形式,使传统棉纺前纺工序难以应对,质量与生产得不到保证,带来以下问题:

一是为应付小订单,预处理设备有些临时拼凑,既不系统正规,又不利于质量,开松、混和、渗透、不匀率等要求。

二是对每一种进厂原料的整体性能并不掌控。由于没有专用仪器,对纤维物理与化学性能参数、比电阻及可纺性等相关指标,往往因翻改频繁,来不及对纤维进行检测,或干脆不做。有些好的纺企做单唛或混纺快速试纺,检验可纺性,但不系统。

三是原料养生或预处理中使用的防静电剂、和毛油、防滑剂等来源、型号、比例没有优化,使用不规范。很多所谓经验不过是低效、低速,不具普及性,没有规范技术支撑。

四是多品种、多混合的生产模式下,小批量与混和均匀度及质量的矛盾难以平衡,尤其色纺。不少纺企为了确保混和质量仍然沿用手工混棉的流程,原料→预开松→原料称重→人工混棉→打包。即手工预开松(撕扯)、称重(按投料单的比例称量)、混棉(上下分布均匀),费工费力。

清棉拌混+并条三道并,流程不能一气呵成;盘混对纤维损伤大,易产生束丝及棉结;传统棉纺混棉机“横铺直取”属于“时差等厚”混棉,混和不精准;多仓可以实现“等比不等厚”;清棉流程加二个四仓可解决混和不匀问题,但无法小批量、多组分均匀混和。

其次,鉴于非棉原料中毛、麻、丝的特殊性,即多数为梳理或加工中间的长短不一的短纤维或落棉,甚至下脚,每个环节由于原本处理工艺、助剂、和毛油等不同,原料表面性状、摩擦因数差异,一旦进入传统棉纺清花流程,用何种类型打手(角钉、圆柱、鼻形、锯齿等)及尘棒(三角、矩形或圆形)或漏底(封还是开),以何种速度开松,混和均匀的基本配置,是否损伤纤维,会否出现缠绕及无法成卷。盖板式梳棉机及相关针布器材适合多少混纺比的毛、麻、丝等纤维正常梳理,能否正常出条,并没有按纤维品种归类系统的配套。同时,生产是建立在高效、流畅、稳定、智能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把控技术,破解技术短板。

四、原料决定成功

半精纺原料来源广泛,非棉纤维中天然纤维的毛、麻、绢丝等,化纤纤维的涤纶、腈纶、锦纶、丙纶、维纶等,功能性纤维的超细旦、高强高模化纤(碳纤、芳纶)等,纤维素纤维的天丝、莫代尔、莱赛尔等。

原料性能好坏,考虑全过程生产稳定顺畅,能否简单预处理就能正常生产,而不是出现缠、绕、堵等问题,落棉、断头增加,生产不能连续化,制成率明显偏低,严重影响生产成本和效率。因此,企业开发产品与市场需求和采购合适的原料息息相关,做到心中有数。

原料多样性也带来了原料渠道五花八门,什么大化纤、小化纤、小作坊加工纤维、再生纤维等,对纺企生产及质量影响同仁们感同身受。其中毛、麻、绢丝原料丰富多彩:

羊毛通常指绵羊毛,有细羊毛、半细毛、超细羊毛,按加工方式有:牵切毛条、炭化毛、短毛条、开松毛条、切断毛条,按整理加工有拉细羊毛、膨化羊毛、丝光羊毛、防缩羊毛、抗起球羊毛。特种毛有马海毛、兔毛、牦牛毛、骆驼毛、羊驼毛、貂毛等,稀缺的山羊绒、牦牛绒、骆驼绒及羔羊毛、彩色毛等,还有进口澳大利亚毛、新西兰毛、阿根廷毛等。

麻原料可以去专业麻加工厂采购,北方主要有亚麻、汉麻原料厂,南方有苎麻、汉麻及剑麻等原料厂,提供不同纺纱要求的麻初加工原料。苎麻有5种:精干麻、精干麻(短麻)、落麻(老工艺)、落麻(新工艺)、麻条。亚麻也有5种:打成麻、粗麻、机器短麻初梳、再梳的短纤维、短麻精梳和联合梳麻机的落麻。手轮制麻加工的亚麻二粗经过打麻机可加工成为纤维长度平均30~40mm、含杂率低于3%的棉型亚麻(俗称亚麻棉),可用于棉纺行业纺制麻/棉混纺纱等。另有用于色纺的汉麻纤维也有4种:棉型纤维、绒型纤维、精梳落麻、普梳麻条。

绢丝把养蚕、制丝、丝织中产生的疵茧、废丝加工,并在圆梳机或直梳落绵及切绵后获得末道落绵作为丝纺原料,属于短纤,也是棉纺厂通常所用的丝原料。其中,桑蚕茧丝落绵价格较贵,柞蚕茧丝、野蚕茧丝、蓖麻蚕落绵,价格相对实惠。

采购非棉原料较之棉花分类更细,同一种原料按照纤维长度、整齐度、加工深度、可纺性、最终产品风格均影响到价格,涉及到生产成本、制成率、效率等需要认真测算,找到自己企业生产经营平衡点。

五、解决棉纺加工中的技术短板

如何打通这一环节,需要大家群策群力,系统全面来考虑。同时,解决信息碎片化的问题,笔者只是抛砖引玉。

一是棉纺厂吸取毛、麻、丝纺企设备及工艺中的优势,解决在前道生产一些可纺性极差的纤维的技术瓶颈。因为毛纺、绢纺等设备国家早已定型的一批先进设备,混和梳理有独特之处,纺机厂整合棉纺与毛纺设备精华,将毛纺多联梳棉机、和毛机、梳理机,包括打手形式,针布器材等与棉纺开发的新技术经过再创新,嫁接智能、信息化技术精准控制不同纤维的混比,做到连续、自动,高产、简便灵活的清梳联机。

目前,除了借用毛纺“和毛机→风机→和毛仓”的混料技术,对老梳棉机A186D、F、G型、FA201系列等改造,做到一机一斗型式,即通用的半精纺容积式震荡喂毛斗。高端精细和毛机(羊绒混和)带匀整毛斗,满足产品升级高品质需要。

如果为降低成本,购入较差超长及纠缠的原料,可参考毛纺的开松机、切断机及梳理部分联梳机、栉梳机等适应灵活多变的品种翻改及调整工艺的设备,而目前研发的半精纺梳理机就是把毛纺喂毛、称量、开松和棉纺梳理结合在一起适合半精纺原料的定型设备;推广简易清梳联,清花与梳棉对接的管道根据混合的品种批量灵活调整。

二是棉纺设备功能化、智能化、便捷化还有提升空间。在适应多品种翻改的适应性上下功夫,满足个性化、小批量,多品种,多色号的趋势。

研发适合混纺、色纺的智能开包、装盘、配重抓取、混和的自动化流程设备。现代激光测距技术可以解决棉包取、放机械手的分阶段运行及棉包定位取放。视觉识别系统、编码解码系统解决棉包及纤维品种识别、跟踪、管理。传感系统解决电子配重,精准抓取。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可实行组合设备得到应用,采用精细混棉机(如JSB125型),连接开松机(如JSK510型)适合毛棉、麻棉等小批量生产,而“全混为主、条混为辅”的工艺路线时,则连接抓棉机、开棉机可以大批量连续生产。

棉纺梳棉机需研发梳理除杂智能可调满足多样化原料质量要求。借鉴国外梳棉机道夫下端棉网在线监测色结仪器以及锡林、盖板在线磨针,长期稳定控制色结、棉结。

推广并条机两眼单独调整工艺的并条机(如TMFD81S型并条机)。无需调换工艺齿轮,两眼伺服电机可单独无级变速,能够满足色纺频繁调节、精准快捷的需求。

色纺混条机(又称彩色并条机)可用于棉及棉型纤维的花色纺纱生产,利用其多组牵伸喂入机构,将基本色作为底色,采用特殊工艺,可以喂入四色不同颜色的毛条或棉条或化纤条,通过电脑控制各组颜色作交替变化与比例变化,用于纺制颜色渐进变化的彩色条,其优点是较段染加工成本低,且颜色变化过渡区效果明显。纺制出的纱线称之为彩虹纱。

棉纺细纱机捻度变换两面是一致的,而毛纺细纱机,牵伸和捻度两面车各自能变换,这就影响了锭子有效利用。如推广细纱罗拉由伺服电机单独驱动,卷绕机构简化,实现无极调速,更换工艺,翻改品种变得简单。

三是加快5G+AI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融合加快智能化的步伐,对不同原料、不同品种所用的纺纱工艺、技术、设备、器材、助剂、物料、用途及性价比等信息采集、联网、检测及质量预报、效率分析、能耗物耗等信息,通过对碎片化信息整合,基于CPS全过程互联互通及智能可视化客户交互平台,完善与提取更为可靠、高效、实用的应用技术。让所有纺企做到资源储存、智能优化、决策、推荐与共享。当然,每个企业可以现在着手筹备该项有意义的工作。

四是推广半精纺中我国独创的色纺专利混和技术(桂亚夫混棉专利技术),该技术也适合棉纺厂多纤维混纺的常规生产的混和效果。其混和理念新颖、构思巧妙、结构简单,实现了平铺直取、换向混和等多种混和原理的集成,达到按比例铺层(叠加)混和效果,甚至可以减少仓数或取消多仓。尤其解决了色纺与打样过程中繁重的手工预混,在清棉喂入时只要按混和比例的各种原料称重后直接扔进去即可,改善了工作环境,简化了操作管理,色纺混和质量确保稳定。

六、半精纺预处理相关注意事项

如果采用原料价格较为昂贵,则必须控制短绒及落棉,降低成本。预处理好坏决定生产流畅,首先把好原料关,通过和毛油的润湿性和渗透性的测定,解决原料可纺性选用方案问题,其次有针对性选择不同原料选用不同和毛油种类,把握好喷洒方式和养生时间。

6.1 预处理好坏决定生产顺畅关键

6.1.1 预处理的依据和非棉原料养生

从非棉可纺性角度看,预处理包含原料脱脂(毛)、脱胶(麻、丝),养生(对纤维渗透和毛油、抗静电助剂、防滑剂、水等),对棉纺而言,以养生为主,通常根据纤维比电阻高低决定具体方案。

①比电阻<108Ωg/cm2,化纤类及混纺原料,预处理较为简单。一般经过开松用水养生即可,比例根据纤维本身回潮与车间温湿度而定,并养生24h(薄膜封盖)。无需添加其他油剂。

②比电阻>109Ωg/cm2 ,如毛、麻、丝、锦纶等纤维预处理要求相对较高,解决静电缠绕问题,达到工艺要求的回潮率。

毛的养生选用和毛油,混用比例视和毛油性能好坏和原料特性,进口和毛油比例可适当减小,通常为0.5~1.5% ,国产比例为1.0~2.5%,特种毛纤维(如兔毛)和毛油的比例一般控制在2.5%左右,并在混毛中加入少量硅胶。或选用HA-1兔毛专用和毛油。

麻的养生可使用专用亚麻加湿剂或和毛油,如用1%的M80乳化油,3%的7号机械油,96%的水配置,放在库房进行加湿保养24h。

绢丝减少静电的养生,常用辅助油剂有散电灵、抗静电剂、合毛油、甘油等。某企绢丝加合毛油2%,加抗静电剂1.6%,回潮掌握在18-20%[1]。

比电阻高的化纤,如锦纶、芳纶等只需加入一定的抗静电剂和水。某企锦纶比电阻6.48×109/Ω·cm,选用CT-F-6型抗静电剂,将抗静电剂与水按照1:10的比例混合制成乳液,再根据纤维重量按比例均匀喷洒开松的纤维上,并养生24h(薄膜覆盖)。

6.1.2 和毛油种类与选择

和毛油一般由矿物油、植物油、乳化剂、柔软剂、集束剂、抗静电剂等组分经过乳化搅拌而成。常用基础原料有锭子油、蓖麻油、太古油、乳化剂EM系列、有机硅、表面活性剂SG系列、各种阴阳离子和非离子抗静电剂系列等。矿物油产量大,如锭子油、机械油、白油等,价格便宜,纺企可以自配。而渗透性、抱合性好的水溶性和毛油及非乳化性和毛油逐渐成为主流和毛油;同时,单独的润滑油无法使用,需要将它们进行乳化,常用乳化剂有洗涤剂、肥皂、胰加漂T、平平加O、雷米邦、拉开粉、乳化剂MOA、乳化剂EL等;常用的抗静电剂为:非离子型LD-9400H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NP表面活性剂和阳离子型SN型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合纤纺丝)[2]。

6.1.3 喷洒设备方式

喷洒设备也可按比电阻或者可纺性进行选择。

①比电阻<108Ωg/cm2 ,有两种常用方式:一是在A035型混棉机机后加喷嘴喷洒方式,随着水平帘运动同步加湿或者加油。二是在抓棉机横梁上配置一排喷嘴,并配备一台空压机。在抓棉机往复运行过程中空压机将和毛油均匀地喷洒在原料上。

②比电阻>109Ωg/cm2 ,对毛、麻、丝等纤维预处理要求相对较高,一般有两个处理途径。

毛类纤维利用毛仓及和毛机充分混和渗透。绵羊毛弹性好,麻纤维抱合差,清花不易成卷,散毛一般采用毛纺和毛机给湿加油,在和毛仓闷毛,然后采用开棉机等预开松设备进行预处理。进入毛仓为360°旋转的风筒,并在风筒周围加装喷雾器,连续喷洒配置好的和毛油或抗静电剂。

对于无法成卷原料,只能用毛斗,如原料经过和毛机开松后,直接由喂毛斗喂入梳棉机。

麻的加湿使用专用亚麻加湿剂或乳化液,利用高压喷雾设备一层层的分别加湿,保湿备用。

对于纤维表面光滑、抱合力差的蛋白类复合纤维,如大豆蛋白复合纤维时,用待处理原料干重的0.7%~1%抗静电剂与10倍水混合均匀,在防静电处理时添加防滑剂,喷洒在松散的原料上搅拌均匀,在储棉间焖24h,再经3~5h露天去湿,手感好后再投入生产。

6.1.4 和毛油的润湿性和渗透性的测定

毛纺厂拉脱法是测量0.1%浓度的各种和毛油水溶液表面张力系数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方法的特点是用秤量仪器直接测量液体的表面张力,测量方法直观,概念清楚。和毛油对纤维动静摩擦系数的测定选用Y151型纤维摩擦系数仪。参照国标GB/T14342-93合成短纤维比电阻试验方法,用YG321测定和毛油对毛纤维及其他纤维比电阻的影响。选用电导率仪器测试和毛油不同浓度的电导率。

6.1.5 生产中其他注意事项

(1)如果批量生产,将羊毛加工厂购入的牵切羊毛包(主体长度34.04mm,细度5.2dtex)在圆盘抓包机上直接和棉抓取混和后进行纺纱,不进行任何预处理就能进行纺纱。既满足产品质量要求,也充分考虑节约成本,降低毛纤维的损耗。

(2)清花上,棉纺厂抓棉机本身具有混和作用,如果有和毛机搭档,通过“横铺直取”就可以满足多纤维混和效果。

(3)棉纺梳棉机适合棉型长度纤维,如羊绒、牦牛绒、羔羊绒等。纯毛、纯麻尽量通过毛前处理相关设备。

(3)棉纺并条机选择专门纺中长化纤类工艺配置的并条机,防止纺羊毛、丝、麻中超长纤维被拉断,由于隔距拉大,通过压力棒控制短纤维变速。当然,羊毛等纤维有前后弯钩,并条机消除弯钩能力和条子分离度均不如针梳机,需要在相关工艺中进行弥补调整。

(4)粗纱细纱在半精纺工程中绝大多数采用棉纺设备。从翻改品种需求,粗纱最好进行改造成机电一体化电脑控制四罗拉双皮圈牵伸的设备。细纱采用上销加长的中长型细纱机,适应中等长度纤维,最好采用赛络纺或者紧密纺等工艺提高半精纺纱线质量。

(5)后道并捻等设备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的大卷装、少接头、疵点少的新型筒、并、倍捻等设备。

七、结 语

为解决棉纺设备在纺制非棉,尤其毛、麻、绢丝等原料可纺性差的技术短板,需要全面系统对现有棉纺设备单一功能进行改造,嫁接,创新。尤其棉纺前纺工序应借鉴半精纺预处理技术,包括工艺、设备、器材、改善可纺性,消除静电的和毛油、助剂、防滑剂等技术及使用方法。满足质量、产量、效率、性价比等方面要求。

作者:缪定蜀 苏州市纺织工程学会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纺织技术

技术 | 基于牵伸技术在差别化品种的再认知及实用案例剖析

2023-1-6 10:37:36

纺织技术

技术 | 细纱单锭监控对细纱断头的预防与控制分析

2023-1-11 10:57:1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