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条干均匀度和IPI疵点的几大因素(紧接上期)
四、七大工序控制条干不匀
和IPI疵点的要点
根据条干不匀和IPI疵点在纱线上的三大体现,以及影响条干均匀度和IPI疵点的六大因素,可以对生产流程中各工序的控制要点做出判断,明确各工序的控制要求和控制重点。
各工序都要保证须条通道的光洁度,避免棉蜡、油剂等集聚,杜绝毛刺钩挂纤维,做好牵伸区内的清洁工作,控制好车间温湿度,保证设备良好的运行状态。
4.1 清花
清花工序要重点做好纤维保护工作,在保证纤维开松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纤维损伤,降低短绒、棉结增长率,提高除杂效率,保证供棉的稳定性和均匀性。
4.1.1重点技术要求
(1)保护好纤维,尽可能地减少纤维损伤。
(2)降低短绒增长率和棉结增长率。
(3)努力提高除杂效率,减少筵棉(棉卷)中的含杂率(特别是大杂)。
(4)保证输棉管道中供棉的稳定性和棉流的均匀性。
4.1.2 主要控制措施
(1)握持打击点的打手速度不宜过高。
(2)根据原料的含杂情况合理布局落杂点和落杂工艺,提高除杂效率和落棉含杂率。
(3)打手出口侧适当补风,保证原料及时脱离打手,防止返花、缠绕。
(4)关注输棉管道内的气流和压力,防止原料在管道内出现翻滚现象。
4.2 梳棉
梳棉工序要重点提高棉网的清晰度,重视纤维的梳理质量和转移效果,保证纤维的分离度和定向度,减少棉结和短绒,减轻纤维的疲劳度,防止过度梳理。
4.2.1重点技术要求
(1)提高棉网的清晰度,减少云斑、破边、破洞等现象。
(2)重视气流的作用,保证梳棉机气流运行顺畅,不出现气流阻塞和紊乱气流的现象,保证梳理质量和纤维的转移效果。
(3)保证生条中纤维的分离度、伸直度和平行度,减少棉网中排列紊乱的纤维。
(4)减少生条中的棉结数量和短绒率。
(5)减轻纤维疲劳度,防止后续加工中纤维疲劳对牵伸性能的影响。
4.2.2 主要控制措施
(1)适当降低刺辊速度。
(2)适当放大给棉板与刺辊隔距。
(3)重视棉网清洁器作用的发挥。
(4)关注气流运行状态,重视纤维转移效果。
(5)关注针布状态。
4.3 精梳
精梳工序的重点是提高纤维的伸直平行度,改善纤维的长度整齐度,减少短绒和棉结。
4.3.1重点技术要求
(1)提高精梳条中纤维的分离度、伸直度和平行度。
(2)改善纤维的长度整齐度,减少纤维损伤。
(3)减少精梳条子中的短绒率和棉结数量。
(4)提高落棉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4.3.2 主要控制措施
(1)配置适当的落棉率。
(2)关注落棉质量,降低落棉中的长纤维含量。
(3)减少棉卷和条子的粘连现象。
(4)关注锡林针布和顶梳的运行状态。
(5)重视准备工序的工艺配置,提高小卷质量,为精梳做好准备。
4.4 并条
并条工序要重点关注纤维的伸直平行度,减少纱疵的产生,提高单纤维的混合效果。
4.4.1重点技术要求
(1)减少弯钩纤维,提高条子中纤维的分离度、伸直度和平行度。
(2)减少纱疵的产生。并条工序是疵的多发工序,容易造成纤维排列结构的紊乱,从而影响成纱条干和IPI疵点。
(3)防止出现规律性条干的问题。并条输出速度快,牵伸区温升高,对皮辊、罗拉、齿轮等部件的要求较高,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规律性条干。
(4)提高单纤维的混合效果。对于混纺纱来说,并条工序是单纤维混合的最后一道工序,并条如果混和不良,后续牵伸过程中就容易造成纤维集束变速而形成夹心条的问题。
(5)保证纤维混纺比例的正确性。
4.4.2 主要控制措施
(1)关注皮辊和压力棒的运行状态。
(2)重视并合数的组合方案。
(3)重视牵伸分配和罗拉隔距配置。
(4)重点关注头并的棉网质量。
4.5 粗纱
粗纱工序要重点关注粗纱伸长率和须条的张力状态,优化粗纱捻系数。
4.5.1重点技术要求
(1)保证粗纱中纤维良好的排列结构。
(2)保证粗纱良好的条干均匀度。粗纱条干不良会直接影响成纱质量。
(3)保证须条适宜的张力状态。粗纱张力直接影响粗纱的伸长率,从而影响粗纱的粗细节及捻度分布状态。
(4)保证粗纱捻度均匀度。粗纱捻度分布不匀是造成成纱牵伸状态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5)保证良好的卷装质量。卷装质量直接影响粗纱的退绕状态和退绕伸长率。
4.5.2 主要控制措施
(1)根据品种和细纱牵伸系统的性能优选粗纱捻系数。
(2)随时观察纺纱段须条的张力状态。
(3)及时做粗纱伸长率试验。
(4)关注皮辊和集束器的运行状态。
4.6 细纱
细纱是影响成纱条干不匀率和IPI疵点最直接的工序,重点是要保证对纤维运行状态的控制。
4.6.1重点技术要求
(1)有效控制须条中长纤维和短纤维的运行状态,保证纤维运行过程中处于受控状态。
(2)重视摩擦力界的布置,保证摩擦力界的强度和作用区间的一致性。
(3)关注纤维在浮游区的运行状态。纤维在浮游区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成纱条干和IPI疵点数量。
(4)保护好须条中纤维排列状态,包括喂入须条和输出须条。须条中纤维排列结构的差异是形成IPI疵点的根本原因。
(5)减小胶辊、胶圈的运行滑溜率,提高牵伸效率,胶辊、胶圈运行过程中出现滑溜现象,必然会形成粗细节,增加产生棉结的几率。
4.6.2 主要控制措施
(1)优化工艺配置,保证主牵伸区内纤维的运行处于受控状态。
(2)保证各专件器材运行性能的一致性。
(3)保证各专件器材运行状态的一致性。
(4)选用优质、新型专件器材。
(5)合理配置摩擦力界。
(6)关注断头率和温湿度的变化。
(7)关注机台清洁状态和生活状态的波动。
4.7 络筒
络筒工序对成纱条干不匀率和IPI疵点具有恶化作用,因此质量控制的重点是要尽可能地减小这种恶化的程度。
4.7.1重点技术要求
(1)减小各项纱线指标的恶化程度。
(2)有效清除纱线上的有害疵点。
(3)保证捻接质量,降低捻接对纱线质量的影响。
(4)保证筒纱在后工序具有良好的退绕性能。
(5)保证筒纱质量指标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4.7.2 主要控制措施
(1)优化槽筒卷绕速度。槽筒的卷绕速度不但影响络筒产量和生产效率,而且对筒子纱线质量指标的恶化程度也有较大的影响。
(2)保证适宜的卷绕张力。在保证筒纱卷绕成形良好、不松软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卷绕张力有利于减小机件对纱线的摩擦力,从而减少纱线质量指标的恶化程度。另外,还要保证纱线卷绕张力的稳定性,比如纱线通道挂回丝,尤其是张力盘部位夹回丝,卷绕张力就会产生波动,从而影响筒纱质量指标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3)保证纱线通道的光洁度,配置适宜的工艺参数,如预清纱器隔距、防辫杆位置等。大夹头和小夹头不允许缠回丝。大夹头和小夹头如果缠回丝,回丝头端会随着气流带入筒子内,形成回丝带入的疵点。
(4)重视纱线捻接质量。每个筒纱都要有很多次接头,捻接头的质量必须保证捻接头处的外观质量合格、强力达到原纱强力的80%以上。
(5)优化电清工艺参数,关注电清盲区的状态。电清工艺参数不但影响络筒机的运行效率和回丝量,而且也直接决定了筒纱上纱疵的数量和分布状态。另外,电子清纱器上方到槽筒下方这个区域,一旦再出现质量问题,电清就无法进行把关了,因此这一段纱线上不能出现挂回丝和飞花集聚的现象,否则会附入筒纱,形成夹回丝、附入性纱疵等质量问题。
(6)关注温湿度及电清切疵数量的波动情况。车间温湿度产生波动,会影响纱线卷绕过程中的质量恶化程度,从而影响筒纱质量的一致性,电清切疵数量的波动,往往会反应出生产流程中原料、工艺、设备等生产要素状态的波动,因此通过电清切疵数量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前面各工序的质量问题。
(未完待续)
作者:王学元 中国纱线网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