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传统梳棉机提质增效新技术新工艺(下)

三、传统梳棉机提质增效梳理工艺新思路

3.1 锡林刺辊大速比

  传统认为,锡林速度越高越损伤纤维,越低对纤维损伤越少。机采棉:机采棉杂质小且多,锡林速度偏高利于梳理,通过离心力和加大排杂和控制纤维,减少纤维损伤;一般采用锡林390r/min以上,结合偏低的刺辊速度增大速比能够有效提升梳理效果。原理:锡林和盖板间是自由梳理区,锡林速度高,对纤维的损伤相对较少。

技术 | 传统梳棉机提质增效新技术新工艺(下)

3.2 前后固定盖板工艺设计新思路

  传统认为:前隔距紧纤维损伤大,容易接针;后固定盖板利偏紧于梳理。莱赛尔纤维:前部加强对纤维的整理,由于是针对单纤维,隔距偏紧对梳理质量有利,一般采用0.18 mm~0.25 mm。后部隔距由于此处是锡林针面纤维最厚的部位, 后固定盖板至锡林隔距要放大,给纤维充分释放的空间,减少挤压纤维造成的纤维损伤,一般控制在0.50~0.75mm。棉网清洁器偏大掌握,降低落棉,疏导气流,减少梳理过程中的缠挂。

3.3 莱赛尔采用新型梳针刺辊高速新工艺

  梳针刺辊近似锥形梳针形状,不损伤纤维。方锥型齿体结构齿体强度高,齿顶面积小,穿透阻力小,对棉束的横向开松能力强,纤维损伤少。齿体锥齿化处理,表面光洁度高,摩擦系数小,无棱角损伤纤维,利于转移。工作角加大10~20°,结合浅齿深1.9~2.7mm,控制纤维和梳理纤维相互结合,降低落棉率。齿密密度适度26-60齿/25.4mm2,纵向齿距拉大,减少纤维损伤,基部厚度减少增加横向梳理,适纺范围广。

  采用梳针或者方锥型刺辊针布,宜采用950r/min以上高速,由于锥形齿体不容易损伤纤维,且刺辊高速利于杂质和短绒的排除。

3.4 盖板低速降低落棉提高质量思路

  传统认为:盖板速度越快,排除杂质和短绒效果越好,对梳理提升有积极的帮助作用。机采棉:采用中低速度,保证盖板针布的梳理时间,有利于锡林盖板间的交替分梳;一般220-330mm/min。盖板梳理需要一定的梳理时间来保证梳理效果,同时又要保证不能严重充塞,如果充塞后梳理效果反而下降。因此在梳理机采棉时,传统的梳棉机可以提高盖板速度以缓和盖板间纤维的充塞程度,保证梳理质量;而作为反转的梳棉机,则要降低盖板速度以保证其在梳理区的工作时间,即在没有严重充塞的状态下梳理,从而保证其梳理效果。

3.5 涤粘高产重定量工艺思路

  涤粘纤维应用较为广泛,由于此含杂少,大多采用较重的定量。定量的提升,单位时间内梳理的纤维量数倍增加,由此锡林、刺辊速度、梳理针布的齿密、相关的分梳辅助原件的齿密都相应增加,工艺的辅助也必须适应,从而满足梳理的需要。由此,高速梳理与重复梳理,快速转移与质量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定量重实现不了高质量,部分梳理问题需要在后道牵伸采取补救措施,制约了发展。

  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重定量梳理质量的提高,必须进行合理的工艺优化,保证工艺能力的提升。涤纶粘胶的杂质较少,排除除杂因素,在梳理度和梳理强度达到的前提下,提高转移和减少纤维损伤,是涤纶和粘胶工艺重定量的基础。因此采用重定量、高速度、紧隔距、转移工艺优先的理念能够实现重定量,高速高质的效果。

3.6 合理分配落棉工艺新思路

  落棉不是越多越好,在落棉增加的同时要有针对的进行落物的排除,才能有利于质量的提升。如果只注重提高落棉率或落物量,忽视落棉的内在质量,对质量的改善不大。实践中,合理分配落棉,做到既合理落棉,又提升产品质量。前棉网清洁器的落物量增加质量改善明显;其次是后棉网清洁器和盖板落棉率;再次是刺辊后部落杂区;最后是刺辊吸口和锡林下方吸口。具体实践中的数据,见表8。

技术 | 传统梳棉机提质增效新技术新工艺(下)

  数据分析:刺辊下落物量最大,但是其增加和减少对质量的影响不能成正相关,原因是排除的大杂和短绒,在单纤维程度不高,许多条件下,杂质夹裹在其中,增加和减少落物量对质量的影响明显;前棉网清洁的落物增加和减少,对质量的影响则较为明显,原因是经过锡林盖板区分梳过后单纤维程度很高,杂质和棉结、短绒暴露的很充分,此时利于前棉网清洁器加大排除,在后部的牵伸中浮游纤维减少,对质量有利。因此,控制落物质量时要针对性的调整,才能精准提高产品质量。

3.7 梳棉机控制气流工艺新思路

  气流工艺隔距主要有:前上,前下罩板,后上、后下罩板以及锡林道夫,锡林刺辊三角区等工艺感觉点。罩板隔距传统认为是:控制气流顺利过渡。针对机采棉可以设计:渐紧工艺,或者渐开工艺。扩散气流、压缩气流,排除杂质和短绒,控制气流的进入量。四块罩板进出口的隔距,工艺设计要求控制气流进出要适度,组织气流要合理;关系到对纤维的横向均匀分布和落棉。控制后部气流的去向和数量,减少后部喷花,道夫三角区落网。机采棉为加强排除杂质,一般采用渐近或者渐开控制。在盖板反转梳棉机上,后上罩板隔距-锡林隔距,采用进出口隔距相同,与进口小出口大隔距相比较,排杂排短绒能力提高1%-3%。充分利用罩板工艺,重新组织气流,起到控制落棉,优化质量的作用。具体见表9。

技术 | 传统梳棉机提质增效新技术新工艺(下)

3.8 梳棉机刺辊预分梳板给棉板紧隔距

  给棉板和给棉罗拉握持棉层,刺辊实现对棉层的梳理。在开松和梳理中,一端握持一端分梳的开松和分离的效果最好,给棉板和给棉罗拉握持,刺辊分梳就是这种形式,这种形式造成的梳理效果对纤维损伤也大。损伤大的情况,是在所谓的分梳工艺长度的情况下而言,这种分梳工艺长度的分析是建立在逆向给棉的形式上。目前顺向给棉形式的情况下,分梳工艺长度会更大,再以较小的分梳工艺长度,分梳能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传统认为:隔距大,减少纤维损伤,一般设计1.0mm以上。针对机采棉:一般采取中隔距0.30-0.50mm偏紧隔距,使梳理和纤维保护相互结合。

  预分梳板与刺辊针布是梳理配置。传统认为:隔距大于1.0mm,利于减少纤维损伤。机采棉为加强开松:一般控制在0.5~0.60mm。原理是两针齿的针齿高,刺辊齿深在3.5mm,分梳板齿深在3.0mm,工作角都在80°,容纤维量很大,纤维被齿工作面控制且易于向齿根转移,隔距过大,刺辊携带纤维与预分梳板接触少,开松作用减弱。具体见图8。

技术 | 传统梳棉机提质增效新技术新工艺(下)

图 8 预分梳板和刺辊齿深对纤维的影响

3.9 喂棉箱工艺

  棉箱工艺主要作用是开松。棉箱的速度决定布棉的均匀性,同时也决定喂入的棉层的厚薄程度。棉箱的速度传统认为,要提高纤维的取向度,要以高速为主。机采棉可以采取适度高速增加对纤维的开松,一般控制在800-1100r/min。 棉箱打手直排式改为螺旋式,减少揉搓和损伤,减少缠挂绕;四排变8排,螺旋变直列,提高速度800r/min以上提高开松,减少揉搓提高质量。具体排列形式见图9,图10。

技术 | 传统梳棉机提质增效新技术新工艺(下)

图9 螺旋排植针

技术 | 传统梳棉机提质增效新技术新工艺(下)

图10 直列式植针

3.10 管道负压

  梳棉机梳理过程中,产生气流,在相对狭窄的板内运行,容易产生正压,这些正压会造成纤维飞散,影响梳理质量。在高产梳棉机上,这种正压被认为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工艺设计和质量控制,要求梳棉机以负压运行为佳。传统认为负压控制经济利于节能降耗,控制在-750pa。机采棉的杂质和短绒相对手摘棉增加了2倍以上,需要排杂排微尘:控制在-920pa以上,主要是控制机采棉杂质和微尘的收集和排除,过低的负压会造成杂质积聚,二次返回到生条中。

四、结 语

  传统梳棉机面临的高速、高效、低耗、优质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新的工艺思路、新的技改措施、新的管理方法,从设备改造、工艺设计、针布配置等方面进行改进,实现了传统设备的升级改造和质量的提升,解决了低产优质与高产优质之间的矛盾。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纺织技术

技术 | 咖啡纤维混纺纱产品的开发及纺纱实践

2023-4-23 14:06:42

纺织技术

技术 | 醋酯和莱赛尔纤维混纺高支纱质量控制要点

2023-4-23 17:56:2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