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纱体分析
纱体是USTER公司引入的一个直观反映纱线截面变化及纱疵分布的可视化友好界面。我们从纱体图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纱线粗细的变化。相同原料下,纱线号数越小,代表纱线本体基数越小,相对纱线本体,轻微的截面变化就会展现出较大的变异系数。所以,纱线号数越小,纱体越宽。同原料、同工艺、同设备下纺制的C28.1tex与C18.5tex纱线纱体图见图11、图12。
图11 C28.1tex品种
图12 C18.5tex品种
纱线原料长度变化。牵伸过程中纤维束变速与沿纱线方向的分布总是会出现与纤维主体长度接近的“规律”粗、细不匀。这种不匀展现在纱体图上就是接近纤维主体长度处表现出最细、出现频率最高的细节。所以,原料纤维长度越长,该细节出现的位置越沿横坐标靠右,纱体展现的较宽。我们也可以从该部位出现的横坐标长度来估算原料纤维长度。棉与棉型化纤纱线纱体图见图13。
图13 棉型化纤品种
纱线生产环节出现问题。纱体从左至右应为平滑曲线,哪个部位出现陡变,说明该部位对应的生产环节出现了问题。变异区陡变见图14,原料短绒、粉尘含量高;分梳工艺不合理,使更多的纤维遭到破坏或没有有效排除,这都能引起该区域变异区变宽、陡变。但是,不能一看到纱体横坐标较小的区域变异区陡变就认为是原料或分梳不良。图14就是因为细纱车间相对湿度低、空气含尘量、短绒量增加而形成的陡变。
图14 纱体陡变
纱线密集型短毛羽、微尘含量以及原料清洁度的变化。浅绿色变异区宽说明纱线密集型短毛羽多、微尘含量高、原料污染相对严重。相对来说,集聚纺或化纤纯纺纱线的该区域会比较窄。纯棉普梳集聚纺品种纱体图见图15,纯棉精梳集聚纺品种纱体图见图16。可以看出,同样的原料,浅绿色变异区纯棉普梳集聚纺品种比纯棉普梳品种要窄,而纯棉普梳集聚纺品种与纯棉精梳集聚纺品种相比,浅绿色变异区差不多,但纯棉普梳集聚纺品种紧靠变异区的小纱疵表现比较密集。这是因为密集型短毛羽减少,使小纱疵更明显地暴露,而纯棉精梳集聚纺品种小纱疵明显少一些。
图15 纯棉普梳集聚纺品种
图16 纯棉精梳集聚纺品种
我们做一些实例分析,通过这些来了解纱体出现异常的生产环节,并学会长期观察、分析、积累经验,以便在问题发生时能及时、准确地找到问题根源。
赛络纺加捻三角区纤维大量散失造成细节增加,其纱体图见图17。
图17 大量细节
C1级纱疵区域纱体陡变、变宽,其纱体图见图18。经过仔细查找、分析,是因为一道并条圈条斜管内(外侧)有毛刺引起挂花,挂花体积增加到一定程度,当接触到条子后就会被条子带走,而这种挂花是浮在条子表面的,在后面多道的牵伸过程中,不会被有效握持,故不会被牵伸成很长的纱疵,最后就呈现出纱体变异的形态。
图18 C1级纱疵区域纱体异常变异
某品种F级纱疵大量增加,其纱体图见图19。经过扫锭查找,确认细纱机上对应锭子,进一步查找发现是该锭位对应粗纱有规律性短粗节,进而找出供应该品种粗纱机(就1台粗纱供应)有1个前胶辊严重啃伤所致。
图19 F级纱疵大幅增加
大量纱疵出现的长度在1-2cm,粗于基纱200-400%左右的纱疵纱体图见图20。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前区紧隔距、环境相对湿度低、胶辊胶圈脏污、下胶圈松弛等方面原因综合作用,使该类纱疵爆发。下胶圈脏污使下胶圈黏带更多的纤维,当通过下胶圈与前罗拉间隙时,紧隔距形成的过小间隙、下胶圈张力松弛、相对湿度小造成的静电吸附会使纤维在这里积聚,当纤维积聚到一定的数量,便会随牵伸须条捻入纱线,形成1-2cm、外观较为坚实、但与纱线又不能成为一体的纱疵。
图20 1-2cm纱疵大幅增加
2.3 异纤纱体分析
USTER QUANTUM 3型电子清纱器也提供了异纤纱体概念。经过仔细长期观察和总结,我们也能从异纤纱体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对生产预测与调整很有帮助。
对于纯棉原料,异纤纱体的高度能体现原料的白度,当纱体较低时,说明棉花色泽较白,反之亦然。如果短时间内成纱异纤纱体高度变化较大,纱线就会有本色色差发生的危险。混纺纱线由于化纤色泽较白,异纤纱体高度呈现较低,见图21。同样的原料,如果原料运输过程被泥土污染或棉花加工过程皮棉清理不良,生产车间内空气粉尘含量高,烟、煤灰纱等都会引起纱体高度增加。也正因为如此,精梳品种由于原料清洁度较高,纱体也会比普梳品种低,见图22、图23。
图21 涤棉混纺品种
图22 纯棉精梳品种
图23 纯棉普梳品种
USTER QUANTUM 3型电子清纱器异纤清除还提供了植物性纤维过滤器(VEG)。当开启该功能时,电子清纱器便能把不必要清除的植物性纤维过滤掉,从而节省了切除次数,提高了生产效率。开启VEG功能后,异纤纱体也会呈现高度变低,其纱体图见图21。未开启VEG功能的纱体图见图24,而VEG纱体也会因为纱线中有机植物性纤维的多少而呈现不同的高度,见图25、图26、图27。
图24 未开启VEG功能的涤棉混纺品种
图25 涤棉混纺VEG图
图26 纯棉精梳VEG图
图27 纯棉普梳VEG图
三、结语
纱疵的影响因素众多,纱疵的控制是一项繁琐的系统工程。“人、机、料、法、环”五大因素均对纱疵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子清纱器是去除纱线偶发性纱疵强有力的弥补手段,但电子清纱器是以牺牲生产效率为前提,以危害更小的接头换取危害较大的纱疵,电子清纱器并不是偶发性纱疵的控制措施。在电子清纱器清除门限的设定中,也应根据纱线的需求做一个合理预估,以最小的牺牲换取用户的认可。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电子清纱器具备了强大的在线监测与统计分析功能,使我们可以借助它,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来监测并找出纱线生产过程中偶发性纱疵产生的原因,以达到有的放矢,精准发现偶发性纱疵产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