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筒是纺纱企业的最后一道工序,不仅承担着质量把关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成本控制的关键节点。俗话说“千人纱,万人布”,每一寸纱线都承载着众多员工的辛勤付出,因此,络筒工序必须确保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质量和制成率。
一、培养员工节能降耗意识
应确保每寸正常纱线都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绝不能浪费。对疵点纱必须严格把关,确保不会与正常纱线混合,也不宜割成回丝。首先应将问题反馈到上一道工序,尤其对操作性疵点(如单股、错支等),应在上道工序进行严格控制,以减少、避免这类问题。对机械性疵点(如条干、偏粗、偏细等),应及时准确地向上道工序反馈车号,以便及时调整设备并纠正问题,从而将损失降至最低。
处理疵点管纱的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防疵捉疵技能,通过观察和触摸来准确判断疵点。处理疵点纱时也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如单股纱可能仅占整个管纱的一部分,甚至可能只有一两米长,因此不能全部当做错支纱来处理,应根据实际情况处理相应的长度,剩下的正常纱则继续生产。否则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以40支纱为例,如果每个单股管纱疵点平均少处理掉二分之一管,就约有2500米长,按每月处理100个单股管纱计算,那就有250000米,就会多出产量3.7公斤,每月可为公司多增加产值100元左右,一年就是1200元。而如果作为疵点纱处理,销售困难、价格很低;如果割成回丝,价值就更低了。
二、降低用工成本
以纱库型自动络筒机为例,每台60锭的络筒机一般需要配置一个值车工(个别企业每个值车工看1.5台),有些企业可能要配置1.5个值车工,因此络筒的用工成本较高。
如何有效降低络筒用工成本呢?关键是要提升员工的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为此,管理人员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优良的职业素养,以便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指导。还要完善车间管理制度,可以通过设立超产奖、扩台奖等方式鼓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宣传力度,让员工明确目标,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生产氛围。
辅助工(如推筒工、派纱工、推纱工、捡管工、扫地工)、保全工和管理人员也要优化。检查每个人的工作量及其工作方法,倡导“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原则,激发员工积极性,促使员工提升技能,实现自我成长,打造一专多能型员工,从而进一步降低用工成本。
三、优化工艺参数
自络工艺应根据客户的质量要求进行优化设计,既要满足客户的期待,又要避免质量过剩。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应将电清门限调整到最宽,以尽量减少切疵数量。过多的接头不仅影响络筒生产效率,还会增加回丝量。回丝率一般要控制在0.2-0.4%之间。
四、加强防疵捉疵工作
络筒工序要尽量杜绝操作性疵点和机械性疵点。
严格执行工作法的要求,以减少操作性疵点(如无尾纱、多尾纱)。在生头时,应将纱线离管底3-5mm处紧贴纸管旋转2-3圈(根据客户要求决定是否缠纱尾以及缠绕的圈数)。
发现机械性疵点(如网线、拦线等),必须及时地向维修人员反馈进行维修。
加强清洁工作,防止产生回丝附入等疵点。提高辅助工的责任心,推筒不及时可能会造成磨烂纱、污染纱等问题。管理人员应加强监督和指导。
五、降低吨纱用电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机台红灯和蓝灯、避免风机空转等。
在附房、走道等辅助性区域,应尽量做到人走灯灭(建议更换为声控灯或节能灯)。
六、加强包装管理
包装是成品前的最后一道检验关口,也是成本控制的关键步骤。每一只筒纱都要经过包装人员检查后才能装入包装袋。任何有外观疵点的筒纱都应被严格剔除。
包装材料的管理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选择性价比高、质优价廉的产品,包装人员不允许浪费包装材料。
七、结语
没有检查的管理不能称为有效的管理,没有考核的检查也不是真正的检查。员工通常会根据检查的侧重点来调整其工作重点,而不仅仅是按照要求行事。因此,管理人员必须确保检查的全面性和深入性,通过检查发现管理漏洞,并指导员工改正工作中的不足,实现人尽其责,物尽其用,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