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白、增白后的纱线放置一定时间后,一是产生黄斑,二是随时间延长白度下降。是什么原因呢?该如何解决呢?
一、漂白用水质不良
1.1分析原因:
其产生黄斑可能是由于漂白用水质不良,含二价铁离子较高所致,二价铁离子日久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这样就在纱线上形成黄斑。这种黄斑不但影响外观质量,同时还会使纤维脆损。
1.2解决措施
遇水质不良时,纱线漂白前用草酸1.5-2.0g/L、在80-85℃下进行酸洗。因草酸能与铁离子生成络合离子而溶于水,水中的铁质即可去除,达到不泛黄的目的。
二、煮练不充分
2.1原因
漂白、增白纱线随时间延长而白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煮练不充分。若纱线煮练不充分,棉纤维中杂质未完全去除,用这种纱线立即进行漂白、增白,时间一长,纤维内部的杂质及天然色素就会显露出来造成白度下降。
2.2解决措施
要保证漂白纱的毛效达到13-15cm/30min,而且毛效要均匀一致,才能保证漂白、增白纱线不泛黄。
三、大苏打用量过多
另外,用次氯酸钠漂白后脱氯时,大苏打用量过多或没有洗净,亦能使纱线泛黄。
四、烘房温度过高
纱线烘燥时,烘房温度过高,烘燥时间过长也会造成纱线泛黄。
五、双氧水没洗干净
带酸带碱,双氧水洗不干净,柔软剂等都会产生泛黄。
六、工艺不一样
工艺不一样也会产生不一样的黄变。如酸碱值太高或太低,还有就是阳硅油型的柔软剂不一样等。
七、增白剂用量过高
增白剂用量过高会使织物泛黄,尤其在放置一段时间织物回潮率越大黄变越明显,不能一味的用提高加白剂用量来达到白度要求。现在最普遍的是用DT增白剂。分析如下:
从荧光增白剂的原理可知,增白剂对纤维或织物的增白效果主要取决于日光中紫外线的含量以及织物上荧光增白剂的浓度。当增白剂的浓度达到一个恰当的浓度时,增白效果最佳。如增白剂浓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即超过增白剂的泛黄点。非但对纤维或织物的增白效果不能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即通常说的纤维或织物泛黄。
荧光增白剂DT最佳使用浓度是0.8%,也就是说用量超过0.8%时,纤维白度就会下降而导致泛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