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减少精梳机梳理隔距变化幅度的再探讨

锡林梳理过程中,梳理距变化幅度越小,锡林的梳理负荷越均匀,梳理效果越好。在一个工作循环中:

(1)钳板运动支点的位置不同,形成梳理隔距的变化曲线也不同。

(2)钳板开口量不同,梳理隔距呈动态曲线。

(3)锡林定位不同,梳理隔距的变化曲线也不同。

(4)调整精梳落棉隔距后,会使钳板运动位置与精梳锡林梳理隔距最紧点位置发生变化。

(5)齿面角不同的锡林,起始梳理隔距、后区梳理隔距也不同。

(6)皮老虎结合件的长度差异,会影响钳板开口量和梳理隔距的变化。

这些变量会相互影响,因此在梳理元件、齿条密度不变的情况下,优化梳理工艺,尽可能缩小锡林梳理隔距、减小梳理过程的变化量,是提高精梳成纱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影响精梳梳理隔距动态变化的原因

不同机型精梳机的钳板运动支点位置、钳板连杆机构运动轨迹是不同的,精梳机不同的上机工艺也会造成梳理隔距的变化。

1.1 钳板摆动支点结构及钳板运动轨迹分析

1.1.1 钳板上支点式结构

日本樱花VC250、VC300型精梳机、国产FA251系列精梳机的钳板摆动机构,都是采用的上支点式结构,钳板是外接圆运动,由于钳唇处于连杆的延伸点上,在平面运动中并不是一个圆弧轨迹,因此,梳理隔距变化不大,几乎是等隔距梳理。这些机型采用150mm的大直径锡林,钳板紧贴在锡林表面运动,开始梳理时的梳理隔距极小,后区梳理隔距变化曲线的动态变量也极小,近似于等隔距梳理。而FA251系列精梳机由于实开速度在160钳次/min以下,且故障率较高、维修工作量较大,已经逐步淡出精梳机市场。

1.1.2 钳板下支点结构

A201系列精梳机的钳板摆动机构为下支点式结构,在整个分梳过程中,梳理隔距随着钳板位置的改变而变化,属于变隔距梳理,锡林开始梳理时的隔距较大,然后逐步减小,当钳板钳唇下沿、锡林轴中心、摇架下支点三者成直线位置时为最紧点隔距,若上机工艺不当会对成纱质量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1.1.3 钳板中支点结构

瑞士的精梳机钳板摆动机构采用的是中支点的钳板结构,理论上属于等隔距梳理,但实际上立达早期的恒速梳理精梳机梳理隔距也是变化的,规律是开始的梳理隔距较大,而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后区的梳理隔距又略有增大。若锡林梳理隔距调整不好也必然会对成纱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1.1.4 PX2、CJ40精梳机的梳理隔距

意大利马佐利的PX2、CJ40精梳机,由于钳板连杆机构运动轨迹的改变,梳理隔距前区大、中区小、后区又急剧放大,严重影响精梳效果。如齿面圆心角为90°的锡林,最后一组齿条的梳理隔距可达0.8-1.1mm;齿面圆心角为112°锡林,最后一组齿条的梳理隔距高达1-1.4mm;锡林后区从第四根齿条起分梳效能就严重减弱。

1.2 锡林定位对锡林始梳隔距的影响

瑞士立达恒速梳理精梳机采用齿面角为111°的锡林时,梳理区间在12.5分度左右,较齿面角为90°锡林延长了3个分度,梳理时间较长,为避免分离罗拉倒转时锡林后部对纤维的影响,通常提早锡林定位,从而导致锡林始梳时的梳理隔距增大。锡林定位前移越大,始梳点的锡林梳理隔距也就越大,梳理隔距的差异也会增大。经检测,在锡林定位为36分度时,锡林始梳点隔距要比37分度时大0.15mm以上,后区的梳理隔距也偏大。而开始梳理时的梳理隔距越大,梳理效果越差,不利于降低精梳条的棉结。

1.3 钳板闭合定时和落棉隔距工艺对锡林梳隔距的影响

钳板闭合定时提前,在精梳机分离结合时钳板的开口量增大,有利于纤维抬头,便于棉网的分离结合,还可充分发挥顶梳的梳理效能。在没有控制调节钳板开口量装置的精梳机上,落棉隔距越小,钳板开口量就越大,始梳隔距也会增大,导致锡林的梳理效能降低。钳板开口量、锡林齿面角与锡林梳理区间、钳板闭合区间的对应关系见表1。

【技术】减少精梳机梳理隔距变化幅度的再探讨

二、减少梳理隔距动态变化的技术措施

2.1 解决PX2、CJ40精梳机梳理隔距变化的措施

(1)可采用偏心等梳理隔距锡林,它将锡林壳体的底座中心偏移了一段距离,可以从锡林第四根齿条起将锡林直径逐步加大,以弥补钳板运动轨迹的先天不足,使其锡林梳理隔距的差值减小,接近等隔距梳理的效果。

(2)使用普通锡林时,如果整体隔距偏大,可逐一测量并记录下各眼前区、最紧点、后区的梳理隔距,然后拆下锡林,根据实际测量的数据增垫补偿片。

(3)使用可调梳理隔距专利技术的锦峰锡林,可采用无级精细调节梳理隔距,快捷方便。

2.2 锡林定位的优选

(1)对于瑞士立达精梳机,使用111°齿面角锡林时,很多企业为了兼顾定位太迟导致的后部对纤维须丛产生影响、定位过早始梳隔距偏大的问题,将锡林定位选择在36.5分度,导致精梳落棉率增加、有效纤维流失。为此,可锡林定位在36分度(甚至是35.5分度),然后再配套其他工艺技术措施,如根据实测梳理隔距增垫补偿片等,可有效减小锡林始梳隔距,大幅提高锡林梳理效能。但是也应注意:锡林定位过早有导致锡林和下钳板相撞的危险。

(2)对于PX2、CJ40精梳机, 90°齿面角整体锡林定位在34分度,相应梳理区间约在31.8~2分度,占10.2个分度。111°齿面角锡林定位在32.5分度,可以充分发挥大齿面角锡林的作用,根据实测梳理隔距增垫补偿片,以减小始梳隔距,提高梳理效能,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用棉量的双赢目标。

2.3 钳板开口量的确定

钳板的闭合定时必须早于锡林梳理开始定时,否则钳板钳口内的有效纤维会被锡林前排梳针抓走而形成精梳落棉。

(1)对于瑞士立达恒速梳理机型,在使用111°齿面角锡林时,锡林定位应在35.5 -36分度这一区间,适当减少钳板开口量可减少长纤维的流失,有效降低精梳落棉率,但开口量也不能太小,否则会导致分离须丛过早脱离顶梳梳针,严重影响顶梳梳理效能和分离结合时纤维的抬头,因此钳板开口量可以控制在17-18mm范围内,以保证锡林第一排针到达钳板钳口下缘时钳板完全处于闭合状态的工艺要求。若精梳机没有钳板开口调节机构,开口量可逐眼调节。

(2)对于A201系列精梳机,钳板闭合定时通常是在锡林的第二排梳针下校正,使上下钳唇均匀啮合,以使棉层在良好的钳持状态下接受锡林的梳理。

2.4 合理缩小锡林梳理隔距的技术措施

对于缩小锡林梳理隔距,任何机型均适应,由于锡林定位提早会导致始梳隔距增大,对成纱质量成纱影响较大,大量试验表明:适当缩小锡林梳理隔距,尤其是缩小后区的梳理隔距,可明显降低成纱常发性纱疵, +200%棉结降幅可达10-15%。为此,现以立达恒速梳理精梳机为例介绍缩小锡林梳理隔距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4.1 检测钳板的密接状态

缩小锡林梳理隔距之前,首先要彻底清除上下钳唇的嵌花,以减少梳理隔距的积累误差,在锡林梳理区间,用纸条逐一检查8个眼钳板的密接,以15mm宽、0.05mm厚的纸条抽不出为良好,若纸条能够抽出,说明钳板没有完全闭合或者钳板不密接,应查明原因,如皮老虎结合件组合零件较多,件与件连接中的积累误差大,导致皮老虎结合件长度差异大,因此,要统一测量皮老虎结合件的长度,差异大于1mm时不能上机使用。落棉隔距较小时,机器在24分度时的钳板开口量较大,钳板在梳理区间处在咬合不密接的状态下校正锡林梳理隔距,当落棉隔距放大幅度较大时,若不同时调整钳板开口量,锡林梳理隔距会急剧减小而造成钳板上钳唇与锡林针布接针。另外,钳板有变形或上钳板轴承损坏的情况时,必须更换钳板。

2.4.2 锡林梳理隔距的精确校正

 逐一测量并记录下精梳机各眼前区、最紧点及后区的梳理隔距,然后拆下锡林,根据实际测量的数据增垫补偿片,补偿片的厚度为0.10mm;通常前区梳理隔距偏大掌握,可控制在0.4-0.5mm,最紧点隔距一般在38 -1.5分度这一区间,可以控制在0.2-0.25mm,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最紧点隔距不能低于0.175mm,以避免钳板与锡林接针,后区可以控制在0.25-0.3mm。

三、结  语

精梳机的梳理隔距对成纱质量,特别是+200%棉结等常发性纱疵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梳理元件、齿条密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适当缩小锡林梳理隔距,尤其是缩小后区的梳理隔距来提高产品质量。

作者:刘允光 聊城允光精梳技术服务中心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纺织技术

【技术】化纤混纺色纱控制棉结的实践

2020-9-16 12:01:02

纺织技术

【技术】天丝品种胶辊胶圈的问题及对策

2020-9-18 14:06:0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