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优化工艺降低色纺纱纱疵的实践探析

       随着纺织技术的快速发展,客户对纱线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由过去单纯注重条干CV%值指标和单纱强力,转而关注布面质量和生产效率。这就要求纺纱企业对纱线疵点进行更加严格的管控。

       为了降低色纺纱纱疵,我们从工艺优化方面对减少成纱纱疵进行了探索,并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对减少纱疵的相关试验以及采取的措施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清梳联工序

       浙江华飞轻纺有限公司拥有80万纱锭,是一家以生态色纺纱线为主的大型色纺企业集团。公司产品原料全部采用再生纤维,对环境无害无污染。

       我们针对再生纤维的特性,清梳联采用“柔性工艺”的理念,实现“柔性开松”和“柔性梳理”,在保证开松和梳理效果的情况下,尽量保护纤维,减少纤维损伤。

       开清棉遵循“勤抓少抓、多松少打、以梳代打、早落防碎”的工艺思路。降低打手速度,减少纤维损伤。

       抓棉机打手速度调整为730r/min,打手伸出刀片2mm,打手下降每次1.5mm,小车行走速度设定为16m/min。

       FA105A单轴流开棉机打手速度降低到480r/min左右,减少纤维损伤。

       梳棉产品采用“加强分梳,柔性梳理,快速转移”的设计原则,“优选针布配置,优化分梳隔距,减少纤维损伤”的工艺设计思路,有效减少对纤维的损伤,采用“柔和梳理”的工艺原则,既要充分梳理清洁纤维,又要尽可能地减少纤维损伤,确证梳理质量和分梳效果。

       在分梳的过程中,针齿的技术特征决定了纤维的握持、分梳和转移效果,因此,我们以锡林针布为重点,对梳棉机的梳理元件进行优选。梳棉机针布型号对比见表1。

技术 | 优化工艺降低色纺纱纱疵的实践探析

       锡林采用金轮公司蓝钻系列针布,设计结构创新,针齿深度进一步减小,对锡林工作面进行全圆弧设计,最大幅度提高锡林与盖板交换梳理能力。盖板对针布采用特殊的排列创新,纵向由稀到密渐增,梳理密度为430齿/英寸2。道夫采用新型蓝钻系列,对纤维实现强控制、高转移,尽量减少针齿抓取和转移过程中造成的纤维弯曲现象。前后固定盖板适当降低齿密,能有效减少纤维损伤。

       优选针布后,我们根据“柔性梳理”理念对相关工艺进行了优化调整。提高锡林速度,增强分梳效果,降低刺辊速度,减少纤维损伤,同时提高锡林刺辊表面线速比,提升转移效果,减少纤维搓揉形成棉结。采用柔性梳理理念,放大给棉板与刺辊隔距,放大后固定盖板隔距。具体调整情况见表2。

技术 | 优化工艺降低色纺纱纱疵的实践探析

       二、并条工序

       并条工序牵伸的稳定性最为关键。牵伸的稳定性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隔距,另外一个是牵伸分配。

       根据并条工序的任务,头并主要解决纤维的伸直度和前弯勾问题,二并主要解决纱疵问题。为了减少纱疵,尽可能的减少并条的牵伸倍数。并条在集合器三角区在高速时容易产生大量纱疵。牵伸倍数越小,集合器倒三角越小,纱疵越少。工艺配置时尽量减小并条总的牵伸倍数。总牵伸倍数越小,纱疵越少,并不是定量越小越好,这也符合优势工艺的理念。

       头并采用6根并合,总牵伸采用5.96倍牵伸,后牵伸采用1.88倍牵伸,集中后区牵伸消除生条中的前弯勾,增大前区罗拉隔距减小前区牵伸倍数,有利于减小前区牵伸力,减少牵伸短绒,罗拉隔距选择为14 mm×24mm。末并后区罗拉隔距可以比头并大2-4mm,末并采用小牵伸,有利于降低牵伸波,改善条干,减少纱疵。

       基于天门纺机的D81L自调匀整装置良好的性能,末并采用6根并合并未增大并条的重量不匀率。末并6根并合,总牵伸倍数6.02倍,后牵伸倍数1.18倍,罗拉隔距放大到12mm×26mm,采用较小的后区牵伸倍数,放大后区罗拉隔距。具体工艺见表3。

技术 | 优化工艺降低色纺纱纱疵的实践探析

       并条工艺调整后,条子排列更加整齐,圈条良好,条子外圈饱满,减少了明显的褶皱。并条挡车工反应,生活比原来更好做了。

       三、粗纱工序

       粗纱工序工艺设置首先要考虑牵伸效率,粗纱牵伸效率一般要控制在98%以上。将罗拉隔距放大为14×30×45mm,改善牵伸效率,减少成纱纱疵;后区牵伸倍数采用1.19倍,导条架张力牵伸采用1.02倍,减少纱疵,稳定条干水平。

       为改善粗纱条内在结构,采用新型聚氨酯假捻器。新型假捻器内孔薄、垂直度好,有36个刻槽,每个槽凸起小;粗纱压掌上绕圈数2.5-3.5圈,提高粗纱卷绕密度,减少意外伸长。

       采用合理的粗纱定量、合适的粗纱捻系数。虽然我们对“优势工艺”重定量工艺有一定的应用,但粗纱定量过大或捻系数过大,容易出现牵伸困难,成纱条干变差,粗细节增多的情况。我们采用中定量,中捻系数的工艺配置。粗纱定量和捻系数高于传统工艺配置,低于优势重定量的工艺配置。具体工艺配置见表4。

技术 | 优化工艺降低色纺纱纱疵的实践探析

       工艺调整后,粗纱条更紧密,纤维伸直度更好,粗纱成型也更加漂亮。

       四、细纱工序

       传统工艺认为,小罗拉隔距,小钳口有利于成纱条干。试验发现,适当放大罗拉隔距,放大钳口隔距,虽然对成纱条干有一定影响,但是更有利于减少纱疵。这是因为,小罗拉隔距和小钳口,加强了对钳口纤维的控制,牵伸力会急剧上升,当牵伸力越来越接近前钳口的握持力时,控制力越来越接近前钳口的引导力,会使钳口内纤维运动处于临界牵伸状态,纺出的纱线容易出现极短的粗节或极短细节,织成布后,布面变差,风格不佳。

       我们在纺特黑T19.7tex纱时,细纱工艺进行优化试验,将细纱罗拉隔距放大到20×46mm,钳口使用3.5mm的隔距块,经过对比,成纱条干略有下降,但十万米纱疵有明显减少,络筒切疵率明显降低。细纱工艺优化前后对比表见表5。

技术 | 优化工艺降低色纺纱纱疵的实践探析

       五、结语

       减少色纺纱纱疵,影响的因素很多,也较为复杂。本次仅从工艺优化方面进行了试验,对传统的工艺思路进行大胆突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纱疵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包括操作,原料和温湿度管理,以及专件器材的优选等方方面面工作。由于我们试验条件和技术水平所限,试验数据难免有不足或错误,希望大家共同探讨,不吝指正。

       作者:刘建林 浙江华飞轻纺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纺织技术

技术 | 降低风量技术措施来降低梳棉机消耗一例

2021-11-5 10:55:57

纺织技术

技术 | 精梳棉/聚酰亚胺混纺色纺纱的生产探讨

2021-11-9 10:41:1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