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小棉纺企业囿于装备、技术及管理的制约,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却无法准确判断问题性质,找到迅速解决的途径。为此笔者企图利用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八纲辩证及“四诊”理念,探讨现代企业辨析和解决生产中遇到问题的方法。
一、辨证论治的理念
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八纲“辩证”,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并配合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辨别病变部位、性质、病症类别,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论治”是根据“辩证”结果确定治疗方案。
在纺织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产品质量外观是表,内在是里。外观包括条干、棉结、毛羽、疵点等,内在包括强力、伸度、耐磨度、断裂功、染色性、耐酸碱、抗起球等。
八纲辩证中阴阳是总纲,阴包括里、寒、虚,阳包括表、热、实。
在纺纱生产中:
1.1 纺纱环境
从纺纱环境上看,阴指晚上、阴天、雨天、大风、大雾、雾霾天、冬季等;阳指白天、潮热、燥热、黄梅天、夏季等。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份是阴天、大风、大雾较多天气,也正是煤灰纱多发季节,晚上8点至下半夜阴气偏重,易起雾,更容易造成煤灰纱。有的企业以节约成本为借口随意关掉空调或不按生产工艺要求来调节空调,造成阴阳失衡,产品质量就难以稳定。
1.2 纺纱工艺
采用“轻定量、慢车速、低效率”的工艺,不考虑成本,此为“虚”症。
无限制收紧隔距、减小隔距块尺寸、随意放大粗纱捻系数、大量增设附加摩擦力界等,追求极限的物理指标。此为“热”症。比如遇到细纱出“硬头”的问题,不是去系统地分析、查找具体的影响因素,而是简单地去增大摇架压力,就是典型的“热”症。
在工艺设置上,也要讲究“阴阳平衡”,要依据企业的装备状况,产品档次等因素来综合考量。如果产品质量要求高,设备、器材配置偏低,而采取“重定量、紧隔距、大粗纱捻系数、高速度”的工艺,就是严重的“虚、寒、热”症状,在“阴”的时间段(昼夜、休息日)或季节性(冬夏、梅雨、台风)就往往会出现明显的质量问题。
1.3 设备与器材
设备是基础,如同人的体质是否强壮。设备和器材“阴虚”,对环境变化、原料变化、工艺调整等的适应能力就差,产品质量就容易出问题。
比如梳棉是纺纱工程的“心脏”,心强体才能壮。做到“七锋一准”,针布锋利,隔距准确、工艺到位,才能保证产品质量。
二、现代仪器检测与人工感官检验
2.1 传感器——设备的五官
人是借助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的,而机器则是借助不同的传感器来感知设备运行状态的,传感器就像是人类五官,光敏传感器(视觉)、声敏传感器(听觉)、热敏传感器(触觉)、气敏传感器(嗅觉)、味敏传感器(味觉)等,还有超人类的感观——紫外线、红外线、电磁场等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具有信息采集、处理和交换功能,通过传感器接受、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控制信息,使设备具有了决策、执行和检测能力,实现了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
2.2 纺织企业的“四诊”
“望、闻、问、切”在医学上称为“四诊”。而在纺织工业中也可以使用“四诊”技术。
望——上班时的人脸刷卡,工作区的监控,设备显示屏上的生产及质量数据图表,智能在线检测系统的统计数据及图表等。
闻——热电传感器可以感知烟雾、火警,红外探测、金属探测仪可以实现智能探测防控。
问——通过微信群可以实时发布信息,了解考勤、设备、操作、质量、空调等工况。工人通过wifi手表了解纱线断头位置,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切——现代仪器远超人的感知,解决了人们原来只能依靠眼看手摸来感知生产状态的情况。速度频闪仪可以观测高速运行的锭子的速度及振动状况。温度传感器、电子湿度传感器可以监控车间温湿度的状态等。
2.3 仪器不能取代人
对棉纺企业来说,原料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70%以上,企业通常采用HVI和AFIS棉花检验仪来逐包检验原料的各项指标。但实践证明,仪器的检测结果还不能完全体现棉花质量的优劣,还必须通过手感目测和仪器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来掌握原料的可纺性。
纱线张力贯穿纺纱、整经及织造全过程,张力大小及其稳定性影响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布面风格。张力过大,须条的意外伸长大,影响纱线弹性、细节及断头。张力过小,易出现筒子成形不良、粗纱冒纱、整经经轴成形不良,织造布面不平整等问题。目前张力检测的方法有接触式与非接触式两种。接触式如三辊式电阻应变式纱线张力仪,优点是快捷、方便,但测试结果精度较差;非接触式的如CCD图像传感器检测技术,在细纱机上可以获取气圈图像,并根据气圈形态特征参数的数学模型间接得到张力值。但张力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不同生产条件下的表现形态也千差万别,比如粗纱机上配置了CCD张力在线监测系统,通过监测粗纱纺纱段的垂度来反馈粗纱张力,但粗纱的卷绕张力却在CCD张力在线监测系统的监控之外,而且粗纱纺纱段的垂度也不能完全准确地体现出张力的变化情况,比如在温湿度不同的情况下,纺纱段的垂度相同时,粗纱的实际张力并不一定是相同的。所以必要时粗纱的张力还是需要人工进行调整和修正。
有时企业生产的纱线相关指标完全能够达到USTER公报5%以上的水平,但织布厂仍然不能接受,原因就在于对织物的布面质量不满意,特别是汗布类织物纹路不清、染色横档、布面条花等问题,这些问题仪器监测的纱线指标是反应不出来的。
另外,一些仪器的图谱也还需要人来进行解读。比如条干均匀度的波谱图中的圈条波、加捻波、变周波、假波、隐波、谐波等问题,必须由人工进行解析和判定。
三、辩证论治的现代手段
3.1确定问题的性质
深入生产现场,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偶发的问题,可以用排除法去解决,如布面突发性条干疵点,可以通过波长计算追踪到相关工序,逐台排查。对于重复出现的问题,必须透过现象分析质量控制体系上存在的管理漏洞,比如原料接批没有预案是很多中小企业的通病,原料库存接替不能满足“勤调少调”的要求,原料接批过程中出现质量波动就不可避免了。
3.2 把问题放在具体的环境里去解析
先解决局部的问题,再解决整体的问题,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才有效,任何问题都是个性化的,不要动辄把问题放大。如某企业客户投诉布面有异纤疵点,问题其实就是因为异纤机的日常管理不到位,检测异纤的日光灯老化未能及时更换,造成了异纤去除率下降。结果企业却发动各工序开展防疵捉疵活动,劳民伤财却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异纤质量投诉反复出现。
3.3 把管理要求转化为可执行的具体措施
解决问题需要具有针对性的、可执行的具体措施。比如某企业生产的品种有纯棉、合成纤维和纤维素纤维等系列产品。纯棉和纤维素纤维系列产品经常出现“疙瘩纱”,而合成纤维系列产品却经常出现静电绕花现象。车间管理人员每次生产会上都会反映这一问题,却始终不能彻底解决。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因为这些产品对半制品的回潮率及车间的温湿度要求不同造成的,纤维素纤维吸放湿快,半制品回潮率大,当车间湿度较大时就容易造成牵伸不开现象,而合成纤维半制品回潮率小,易带静电,车间湿度偏低时就容易出现静电绕花现象。由于他们对车间温湿度的要求不同,空调人员在调节上顾此失彼,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车间温湿度不断波动,却始终无法满足所有品种的需要。
其实只要规划好品种区域,用尼龙布把不同的品种生产区域隔开,空调调整送风管道,按品种调整送风量和送风状态,很快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3.4 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
遇到一件复杂事情,不妨邀请团队成员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每个人的认知和经验也是不一样的,充分听取大家的意见,把问题尽量全面分解,再各个击破。从原料到成纱,经历七八道工序,数十台设备,数万种器材,每一个工序、每一个机台、每一件器材都可能会对产品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必须开展精细化管理活动,调动全员的智慧,将质量监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
3.5 理解复杂问题的内部逻辑
要梳理各种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推导过程,并判断问题之间所遵循的逻辑,进而直击问题得本质。如细纱断头的本质是“瞬时张力”大于“纱线强力”,强力是纺纱基础、先决条件,解决张力突变对解决断头具有实际意义。钢领与钢丝圈是影响张力的因要元素,钢领与钢丝圈配套十分重要,走熟期对张力波动的影响最大,钢领走熟期的长短与所纺纤维品种及纱线的线密度有关。一般纯棉品种走熟期长,化纤或混纺品种走熟期短;细特纱走熟期长,粗特纱走熟期短。
四、结 语
以传统“四诊”方式管理生产,加之现代纺织仪器的助力,融入现代管理思维的因素,企业实现高品质、高档次、高效率的生产模式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作者:缪定蜀 苏州市纺织工程学会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