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布面染色后出现了“白星”,除了“死棉、棉结”外,还有什么?

近日,乌斯特接到一个用户的电话,反应其后道客户投诉他们生产的纱线在织布染色后,布面出现了许多“白星”,希望得到乌斯特的帮助。

技术 | 布面染色后出现了“白星”,除了“死棉、棉结”外,还有什么?

为此,乌斯特安排了纺织技术人员到访这家纺纱厂,我们了解到这家纺纱厂的下游用户对纱线质量要求极高,此次投诉的问题是紧密纺普梳21支针织纱,在染色后布面上出现“白星”、“白点”质量问题。布面为今年市场流行的克莱因蓝,颜色鲜亮,但任何瑕疵也都容易显现,因此对纱线的质量要求极高。下图为布面上出现的“白星”:

技术 | 布面染色后出现了“白星”,除了“死棉、棉结”外,还有什么?

一、原因分析及建议的解决方案

1.1原料中未成熟纤维造成的布面“白星”

用剪刀将布面上的疵点拆下,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分析,发现其中部分为未成熟纤维形成的棉结,下图为通过显微镜放大观察到的“白星”疵点图像。

技术 | 布面染色后出现了“白星”,除了“死棉、棉结”外,还有什么?

AFIS 通过光学传感器从两个角度测量纤维的形状,纤维根据形状被分为:

——成熟纤维:呈现成熟纤维的天然转曲

——未成熟:转曲很少, 更平直

——死纤维:没有转曲, 完全平直, 呈现 “带状”

棉纤维的成熟度决定了“中腔”中纤维素的含量,染色后染料被纤维素所承载,因未成熟纤维“中腔”没有纤维素来承载染料,因而会在布面上产生如横档疵点、白星等的色差问题。

针对未成熟纤维造成布面白星问题,建议的解决方案有:

由于用户生产中、低支纱为主,建议在原料采购时选择成熟度高、马克隆值高的棉花。

用户可以通过HVI1000测试的成熟度、马克隆值作为参考依据来选购原料。

技术 | 布面染色后出现了“白星”,除了“死棉、棉结”外,还有什么?

同时在配棉时参考AFIS PRO2 — IFC(未成熟纤维含量) 的测试结果配棉。

注意:未成熟纤维含量较高将造成布面色差、横档、白星问题!

建议:

——配棉批与批之间的 IFC(未成熟纤维含量)差异小于0.5%

——同一批配棉内棉包之间的IFC未成熟含量最大偏差不超过2%

技术 | 布面染色后出现了“白星”,除了“死棉、棉结”外,还有什么?

1.2纱线中的“地膜”造成的布面“白点”

在将疵点从布面拆下,通过显微镜放大后,我们发现除了部分未成熟纤维形成的棉结外,其中另有大部分白点为纱线上附着的“地膜”。下图为通过显微镜放大观察到的地膜“白星”的疵点图像:

技术 | 布面染色后出现了“白星”,除了“死棉、棉结”外,还有什么?

将疵点从布面拆下,通过显微镜放大后,发现其中另有大部分白点为纱线上附着的“地膜”。

针对布面“地膜”白星问题,建议的解决方案:

“地膜”通常为棉花在采收过程中(机采棉)造成的异纤混入。一般在清花工序通过乌斯特UJVS异纤机(配魔眼)喷除,但这家客户未安装魔眼,因此对于地膜类异纤控制效果并不理想,建议用户后期在异纤机上加装魔眼。

这家用户的自络筒上安装有乌斯特UQ3及最新UQ4.0电清,其中UQ3选配了PP功能,通过PP功能激活PP 2mm功能,可有效切掉纱线上的“地膜”疵点。下图为激活PP 2mm功能后,通过电清PP功能切除下来的“地膜”疵点。

技术 | 布面染色后出现了“白星”,除了“死棉、棉结”外,还有什么?

技术 | 布面染色后出现了“白星”,除了“死棉、棉结”外,还有什么?

来源:乌斯特技术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纺织技术

技术 | 纤维包排列方式对开清棉混和效果的影响

2022-7-19 13:57:23

纺织技术

技术 | ​细纱高速纺纱选用钢领、钢丝圈的探讨

2022-7-21 17:37:4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