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唛试验数据是生产中质量管理的重要数据,不仅能够对各工序配棉、设备状态、专件器材、工艺参数设计的合理性进行验证,更能够暴露出生产过程中操作管理、设备管理、工艺管理、配棉管理、空调管理、人员技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公司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状况,制定了单唛试验数据采集流程:
配棉指标→梳棉指标→预并指标→条并卷指标→精梳指标→末并指标→粗纱指标→细纱指标→络筒指标(各工序的单唛试验数据分别是采用HVI、AFIS、USTER条干仪等仪器进行测试的。)
我公司为测试PIMA棉生产机织纱的纺纱性能,进行了单唛试纺,获得了各工序的质量数据,单唛试纺流程为:FA002→FA103→FA022→FA106→FA224→FA311F→E 32→E 65→D401C→JWF1415→EJM128A→№21C
现简单阐述一下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情况。
一、配棉指标
原料为100%PIMA棉,采用HVI进行测试,并用EFS优化配棉管理系统对原棉质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质量指标见表1。
从测试质量指标来看,纤维长度中等;裂比强度非常好,整齐度较高,马值中等,EFS短绒非常低,EFS含杂中等。各项物理指标较好,适合做机织、高支纱。根据配棉特性,我们确认该批原料可以用于生产100支机织纱。
二、清花指标
根据原料性能,确定清花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FA002型自动抓棉机两台并联使用,采用负刀工艺、打手速度767r/min,抓包机运行效率必须达到95%以上,保证连续均匀抓棉;为减少棉结增长率,FA103双轴流采用低速运转;FA022多仓保证均匀混合度,不能出现分层、成团、块状棉束;FA106豪猪开棉机转速320r/min,保证棉束转移顺畅,尘棒角度90度,落杂已不落白为标准。经测试,各单机的AFIS棉结、短绒指标见表2。
三、梳棉指标
根据原料性能,确定FA224梳棉机的主要工艺参数,锡刺比宜在 1.7-2.0之间,盖板线速度应根据棉网质量、盖板花外形结构和含杂情况来确定。梳棉机原配置的针布已经使用较长时间,梳棉筵棉棉结去除率达不到80%的内控最低标准,上机检查发现针布锐度较差,分梳效果达不到使用要求。为此更换了新针布,并对更换新针布前后进行单唛试验并跟踪,见表3。
四、单唛试纺对比试验
为验证不同的针布对成纱质量的影响,我们分别取两种针布生产的5筒生条用精梳生产线进行快速单唛试纺100支纱线,并根据原料性能,确定各工序的工艺上机参数,试纺情况见表4-表9。
从表4的单唛试纺数据来看,新针布生产的生条经预并后棉结数为17个/克,比生条棉结数减少了27粒,有违工艺原理,说明梳棉机台上机隔距有可能在点与点、前与后、左与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生条段与段之间棉结存在较大差异,试验数据不够稳定。
从新旧针布生产的预并条质量来看,旧针布生产的预并条棉结、短绒率均比新针布生产的预并条要高。
用预并5筒棉条分别单独搬成24筒,条并卷纺成8个30米的小卷,对比预并条,条并卷的棉结数据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说明条并卷的生产效能没有达到较好的状态,应重点检查条并卷牵伸区清洁、并根据AFIS测试数据修正罗拉隔距参数及米重定量。
从新旧针布生产的条并卷质量来看,旧针布生产的条并卷棉结、短绒率均比新针布生产的预并条要高。
精梳机排除短绒的正常能力约为4-50%,因此对生条的含短绒率也应当进行适当的控制。在精梳工序,新针布生产的生条棉结去除31粒、短绒去除4.05个百分点,精梳落棉中含棉结、短绒较高,落棉质量较好,但落棉率略偏大。
新针布生产的精梳条棉结、短绒含量正常,能够达到质量内控标准。旧针布生产的精梳条棉结、短绒含量相对偏高。
从表7可以看出,新针布生产的熟条棉结、短绒含量正常,能够达到质量内控标准。而旧针布生产的熟条棉结、短绒含量相对偏高。
进一步将两种熟条纺成粗纱和细纱,进行纤维结构状态和纱线质量指标的对比分析。
从表8的粗纱纤维结构对比来看,新针布、旧针布生产的粗纱指标也有明显的差距,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是前道工序棉结差异的影响所致。
从表9的细纱单唛试纺质量数据可以看出,条干、棉结等指标能够达到内控指标要求,强力正常。梳棉机台更换锡林、活动盖板和道夫针布后,成纱各项质量指标均有所好转。
将单唛试纺的管纱在村田№21C自络上,使用络菲TK930S电清进行试纺,电清工艺参数设定见图1,清纱曲线见图2,筒纱质量数据见表10。
图1 络筒电清工艺参数
图2 络筒电清清纱曲线
从表9、表10可以看出,对比细纱管纱指标,筒纱棉结增长幅度较大,140%棉结增长率为1.46倍、200%棉结增长率为1.3倍,达不到客户的质量要求。针对此问题,我们首先对细纱、络筒的车速分别进行了优化,但效果并不好。因此必须结合细纱管纱物理指标、毛羽值、络筒设备状态、操作清洁状态、络筒温湿度等因素综合考虑,查找造成络筒棉结大幅增长的关键因素并进行攻关。为此我们将我们生产的管纱在其它厂家生产成筒纱后,发现棉结数据有明显好转,见表11、表12。
从表11和表12的数据对比分析,我公司筒纱比管纱棉结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村田№21C络筒机运行状态不良或工艺参数不合理造成的,因此需要对设备进行重点整机,特别是要重点关注纺纱张力的优化和纱线通道的调整。
五、结 语
单唛成纱试验流程必须严格按周期执行,并结合各工序设备状态变化、工艺参数调整进行数据试验和分析。特别是在原料换皮或更换梳棉、精梳等关键性专件器材时,必须进行单唛跟踪试纺,并以成纱的最终质量数据为依据来进行验证。在试验过程中要学会发现异常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针对性地组织技术攻关。并且要把每次的试验过程及获得的数据、发现的问题、技术攻关成果等整理成册,形成适合本公司使用的专业基础数据,做到理论数据与实际数据的互相验证。
作者:孙钱钱 山东三阳纺织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