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1纱疵的特点
与棉结比不大不小,直径在100-150%比棉结200%小,但是长度在01.cm-1cm比棉结0.4cm 大;与有害短粗纱疵比不粗不短,比直径250%以上100-150%不粗,长度0.1cm-1cm以下的先比0.1-8cm不短;纱疵发生的机率是不偶不常,常发性检验直径140%可以检出,但是长度33mm不在检检测范围;偶发性纱疵可以检出,但是直径150%以下又不被列入有害偶发性纱疵之列。
A1纱疵被称为无害纱疵,短粗纱疵的综合反映。在一些布面上体现不出来,因此不被纱线生产厂家所注重,电清工艺设置上也不是被切割的对象。但是A1纱疵长度介于棉结和短粗节之间,属于短粗的一种,A1纱疵积少成多,量变到质变影响布面效果。同时A1纱疵的增加不是孤立的,A1增加相应的A2、B1、B2同样会增加,最终影响布面质量。
与棉结比不大不小,不粗节比不粗长,纱疵发生部位不偶不常非常特殊的纱疵,他是常发性纱疵的综合反馈,是偶发性纱疵的基础。
二、A1纱疵梳理的成因及影响
2.1 除杂对A1纱疵的影响
质量差的原棉和化学纤维原料,杂质大,并丝多,在梳理过程中排除不及时,造成A1纱疵多。特别是杂质大短绒多的纤维,梳理和牵伸不宜控制,不及时排除造成A1纱疵的机率更大。
2.2 分梳对A1纱疵的影响
纤维成纱时排列的理想状态是要求有好的伸直度,平行度,分离度。分离三度的基础是纤维成单纤维状态,要求这一状态的基本条件是分梳梳理,其他无法完成。梳棉工序梳理不良棉网云斑深,经后工序牵伸形成小疵点,同时梳理过度,短绒增加都是后工序A1纱疵发生的诱因。分梳时要求锡林和针布盖板配置合理,精细分梳,充分排杂才能达到要求。
2.3 转移对A1纱疵的影响
分梳后的转移是道夫抓取,锡林控制二者之间形成转移分梳。在这一过程之中有三个因素形成A1纱疵:针布控制能力,转移不畅和短绒集聚。道夫的控制能力主要是造成后弯钩增加,对后部牵伸影响较大造成A1纱疵;转移不畅主要是道夫和针布工艺间的配合造成落网,A1纱疵增加;短绒集聚主要是气流在锡林道夫上三角区形成涡流,短绒集聚形成A1纱疵。转移方面分析,A1纱疵是针布选型、速度和工艺三者矛盾的集中点。
2.4 不同摩擦系数在梳理过程中对A1纱疵的影响
不同的纤维,不同的摩擦系数,在梳理的过程中对梳理度的要求有高有低,因此要根据纤维的摩擦系数选配不同的针布,摩擦系数小的提高控制能力增加梳理效果;而一些摩擦系数大的,要缓和梳理力,减少静电的产生。如果控制不好,二者都会产生A1纱疵。
2.5 质量控制过程中对A1纱疵的影响
梳棉工序温湿度原因可纺性差带疵点;梳棉通道挂花带疵点造成的。回潮过大过小都会造成A1纱疵的产生。为避免以上的因素的出现在针布选型时兼顾这些因素,使梳理顺畅,减少A1纱疵产生的环境。
三、合理针布选型控制A1纱疵的实践
3.1 合理锡林针布角度加强转移控制A1纱疵
细旦粘胶1.1dtex*38mm,赛络纺R11.3tex,机型JWF1204A清梳联。配置及主要工艺隔距:前6后6固定盖板各加2个棉网清洁器,齿密为:前330齿/(25.4)2×2,550齿/(25.4)2×2,660齿/(25.4)2×2,后160齿/(25.4)2×2,260齿/(25.4)2×2,270齿/(25.4)2×2;主要速度:锡林330r/min,刺辊690r/min,出条120m/min;主要隔距:锡林盖板,0.20mm,0.18mm,0.18mm,0.18mm,锡林道夫0.10mm,锡林刺辊0.15mm。
在生产过程中,初步方案一直无法完成质量指标。棉网转移过程中,纤维网下垂并且转移时不稳定,根据配置分析是AC2035*01740角度过小,齿密950齿/(25.4)2控制纤维能力过强,造成纤维梳理时反复揉搓,梳理度受到影响;为控制转移过程中道夫落网,选用是AD4030*02090G,带横纹的道夫转移时释放能力差,造成纤维后弯钩增加,成纱A1纱疵增加[8]。后改用AC2030*01550,工作角度大,齿密860齿/(25.4)2,释放能力强,同时道夫改用AD4030*01890,增加齿密提高对纤维的控制能力,改善以往用横纹控制纤维的工艺思路,合理的中速度车速,A1纱疵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具体配置及质量指标见表1.表2。
3.2 合理盖板角度控制和释放相结合降低A1纱疵
FA221D梳棉机,涤纶1.33dtex×38mm,主要工艺以及配置:为前6后6固定盖板各加2个棉网清洁器,齿密为固定盖板配置为:前330齿/(25.4)2×2,440齿/(25.4)2×2,550齿/(25.4)2×2,后160齿/(25.4)2×2,260齿/(25.4)2×2,270齿/(25.4)2×2;主要速度:锡林360r/min,刺辊810r/min,出条170m/min;主要隔距:锡林盖板0.30mm,0.25mm,0.25mm,0.25mm,锡林道夫0.10mm,锡林刺辊0.15mm。
在生产过程中,渐密型MCH42盖板上车后,锡林负荷加重,无法正常生产,隔距放大后指标恶化达不到质量要求。同样配置的盖板型号为TP40渐密8.0mm针高的盖板能够正常生产,但是指标达不到要求。原因是渐密型TP42盖板密度大,角度小控制纤维能力强,不宜释放造成绕锡林,A1纱疵增加;而TP40渐密8.0mm针高盖板释放能力强,但是梳理达不到要求。调整锡林盖板隔距后质量指标见表3。
进一步调整,后将盖板型号改为MCB40-78°,7.5mm针高78°工作角,控制能力强排除并丝效果好,使梳理和释放相互结合达到了要求,棉结和A1纱疵都达到指标。盖板针布型号对比见表图4.图5.图6.质量指标见表4.盖板型号的差距见表5。
3.3 减少齿密大角度加强转移控制A1纱疵
FA221D梳棉机,细旦Modal 1.33dtex×38mm,主要工艺以及配置:为前6后6固定盖板各加2个棉网清洁器,齿密为:前440齿/(25.4)2×2,550齿/(25.4)2×2,660齿/(25.4)2×2,后160齿/(25.4)2×2,260齿/(25.4)2×2,270齿/(25.4)2×2;主要速度:锡林360r/min,刺辊810r/min,出条160m/min;主要隔距:锡林盖板0.20mm,0.18mm,0.18mm,0.18mm,锡林道夫0.10mm,锡林刺辊0.15mm。
针布配置的高度和角度与锡林高速高产的设置有关系,1.8mm针布适应高速,在低速优势发挥不出来,同时角度大,控制能力强不容易释放,转移过程和重复梳理次数多,短绒增加造成棉结增加,A1纱疵增加。改用锡林AC2030x1550薄齿,增加了穿刺能力,接触释放能力提高,成纱2013乌斯特公报5%水平,A1纱疵达到要求。具体质量指标见表6。
3.4 增加齿密充分梳理降低A1纱疵
JWF1203梳棉机,机采细绒棉55%,新疆长绒棉45%。由于机采棉杂质大,索丝多,纤维强力低,短绒高,纺纱过程中要求保护纤维减少损伤,充分排杂同时还要实现梳理充分。
原配置高速强排,刺辊速度和锡林速度过高对纤维造成损伤很大,成纱质量指标A1纱疵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改进措施,把针布加密,锡林和刺辊速度降低,梳理度有齿密的增加完成,减少了纤维的损伤,质量指标得到改善。具体配置以及对比效果,参见表7。
四、结 语
(1)A1纱疵与原料短绒含杂、化学纤维并丝,加工过程中的短绒含量,梳理针布状态,牵伸过程中的临界牵伸,生产环节中的粘缠挂绕有密切关系。梳理而言:A1纱疵与梳理过程转移、除杂、梳理、纤维摩擦系数、管控过程有关,棉结排除不充分,纤维控制和释放不兼顾,分梳不充分都是A1纱疵的诱因。
(2)通过实践,合理针布选型,减少纤维梳理过度并充分梳理、有效排杂除杂,释放和转移兼顾,加强转移过程的控制,对A1纱疵降低有明显的效果。
A1纱疵与原料的杂质短绒含量,化学纤维的并丝和僵片,纤维加工过程中的短绒含量,梳理过程中的针布状态,牵伸过程中的临界牵伸,生产环节中得粘缠挂绕有密切关系。原料内的硬并丝含量,清梳工序的开松,分梳质量等考虑;梳理开清工艺不当,杂质没有及时排除所造成的,牵伸过程中纤维变速纤维运动变速不集中所致都会造成A1纱疵的增加。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