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AFIS测试仪在精梳质量控制上的应用(下)

AFIS测试仪在精梳质量控制上的应用(中)(紧接上期)

3.3 增加锡林齿条密度检测锡林梳理性能及对纤维损伤及成纱质量的影响

3.3.1 增加锡林前区齿条密度验证锡林梳理性能

案例五

试验条件:品种L NE60,机型E65型精梳机,锡林型号4TC1-7/5(900),锡林总梳理点为39736,分两个试验方案。方案1:锡林总梳理点为39736;方案2:将锡林第一组齿条密度由原来的20齿/cm2改成43齿/cm2,锡林总梳理点增加到41186,做落棉率试验时其落棉率为17.1%,然后将落棉率下调至16.5%(与方案1落棉率相同水平),再做AFIS纤维长度检测仪检测试验。

技术 | AFIS测试仪在精梳质量控制上的应用(下)

两个试验方案对成纱质量的影响见表16。

由表15两个试验方案对比测试及计算结果可知,增加前梳理区的齿条密度,尽管精梳条含短绒率、精梳落棉含短绒率及梳理中损伤纤维的短绒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从表16的成纱质量对比试验可知,其成纱+200%棉结降幅为16.48 %。适当增加前梳理区的齿条密度,其有效纤维有所损伤,但加强了前区的梳理功能(前区域梳理梯度加大),由于前区梳针有效地抓取、开松须丛中的纤维是中、后区域有效清除棉结及合理针齿排列的前提,合理分配梳理点,有利后区域清除短纤维及结杂等异物,有利于锡林后区域的梳理,棉须丛可以最大限度深入锡林齿条内,对棉须丛的梳理效能及纤维单根化的程度均获得较大提高。

3.3.2 梳理器材的优化及对成纱质量的影响

(1)优化梳棉机针布配置

在梳棉工序提高成纱质量的关键是取决其梳理元件。梳理能力的好坏与针布的合理选择有着极其重要的直接的关系。选好针布、用好针布和管好针布,是改善梳理、减少结杂、提高质量的有力保证。 重视梳理元件针齿的锋利状态,”七锋一准”才能梳理得好。刺辊、锡林,盖板、道夫、前、后固定盖板、预分梳板针齿保持锋利,穿刺性好,在针布过度磨损之前,应适时更新刺辊针布和磨砺锡林、道夫和盖板针布。以确保梳棉机针布的梳理效能。

技术 | AFIS测试仪在精梳质量控制上的应用(下)

(2)优化精梳机针布配置

案例六

以下是某厂在精梳机上采用不同型号锡林的成纱质量的对比数据。

技术 | AFIS测试仪在精梳质量控制上的应用(下)

技术 | AFIS测试仪在精梳质量控制上的应用(下)

由表17、表18的对比试验可知,尽管精梳落棉率接近,AIFS检测指标大多数指标比较接近,但两种精梳条的棉结直径却有明显差异棉结数量也相同,但成纱质量却有显著差异。采用新型锡林后,精梳条中所含棉结直径小,新型锡林梳理点增加,精条棉结形态减小,棉结尺寸能在600μm以下,性能好的可在450μm ~ 500μm间且集中,有利减少成纱棉结,可使大棉结数量明显减少。对纤维的梳理更加细致合理,可达到改善成纱质量的目的。

3.4 5%纤维长度参数的合理应用

借助AFIS的测试仪能够精确提供的5% 纤维长度参数,可用来初步设置并条机、条并卷机和精梳机主牵伸隔距和后区罗拉隔距,以往的隔距调整是以原料的品质长度为依据,设定牵伸罗拉隔距,现由5% 纤维长度作为依据更加可靠,实际生产中,当精梳条前5%纤维长度确定后,要及时对隔距进行试验和修正,(5%纤维长度+3)有更好的效果。

案例七

试验条件:品种为JCNE60,原料为100% 新疆长绒棉,机型为FA302型并条机 ,速度为150m/min ;棉条定量是19g/5m,纤维检测仪为AFIS。

技术 | AFIS测试仪在精梳质量控制上的应用(下)

由表19的试验结果可知,过小的牵伸罗拉隔距特别是前区罗拉隔距,虽能获得比较好的条干CV 值,但绝对不是最佳的成纱质量的纱线值,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隐性的损伤长纤维、增加精梳条短绒含量的同时也增加了精梳落棉率,同时,在后道各个工序的加工过程中,增加了纱线质量变异几率。

四、结 语

(1)AFIS检测精梳条对生条棉结的排除率为70%以上;而原始的手工目光测检测精梳条对生条棉结的排除率为基本持平或上下浮动,两种检测方法没有可比性。而AFIS的单纤维测试仪提供的棉结数据即棉结(Nep cnt/g)与条干均匀仪测定的成纱棉结/千米(Nep/km)也是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的棉结,两者不呈线性关系,生条、精梳条内棉结的高低与否和成纱棉结/千米(Nep/km)没有必然联系。因此,最终的结论往往要通过成纱质量试验来加以验证。

(2)制定各工序棉结控制指标和控制图,可有效的监控设备除杂效果及纤维在加工过程中的半成品棉结的变化情况,合理的进行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降低维修成本。

(3)通常16mm以上的短绒有可纺性,低于16mm的短绒,纤维长度的整齐度不好,在后道工序大牵伸中纤维变速分离及短纤维聚集易产生的短粗节及棉结,而低于10mm的短绒就是小棉结、小纱疵。未成熟纤维可以认为是短纤含量的一部分,在以后各道大牵伸过程中容易扭曲、打结形成棉结或粗细节。在配棉时应按加权平均值减少其配比含量。

(4)梳棉工序减少生条短绒的主要途径:一是减少纤维的损伤,二是加强短绒的排除。其中,刺辊速度的增高和给棉板隔距的偏小是短绒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锡林速度过高、锡林刺辊间的速比过小时,均会增加短绒。

(5)控制棉条短绒率的增长是控制成纱质量的核心,严格管控精梳条短绒率的指标。由于原料的纤维细度和成熟度的不同,反映在成纱质量和纺纱工艺的关系上是不同的,因此,一个新品种的上机首先要做快速试纺,最终是以成纱质量来确定能够满足客户要求的精梳条短绒率的考核指标。

(6)在精梳条短绒率能够满足客户成纱质量要求时,精梳落棉率宜偏低控制,以降低精梳纱成本。我们应该重点注意的是长纤维流失与纤维损伤两者有一定的联系。长纤维流失意味着落棉中短绒率的下降。但纤维的损伤同样会使落棉中短绒比例增加。

(7)采用高密度锡林、高密度顶梳。以达到精梳梳理时尽将棉结形态变小且控制含量分布,完成梳棉工序不能达到的功效。缩小锡林梳理隔距,锡林针布对棉须丛穿透能力增强、精梳梳理单根纤维化程度获得较大的提高,在以后工序牵伸机构加工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避免纤维的纠缠、扭结、揉搓成纱棉结增加的几率大大降低。

作者:刘允光 聊城允光精梳技术服务中心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纺织技术

技术 | AFIS测试仪在精梳质量控制上的应用(中)

2022-10-10 14:23:48

纺织技术

技术 | 14.8tex 粘纤针织竹节纱的开发实践

2022-10-12 10:36:5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