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特细号精梳棉纱的生产实践

纯棉精梳特细号纱具有较高的附加值,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我公司为适应市场需求,先后开发出JC7.3txe、JC5.8tex、JC4.9tex等系列精梳纯棉特细号纱。现以JC5.8tex纱为例,简单介绍产品开发和工艺优选的经验。

技术 | 特细号精梳棉纱的生产实践

一、原料选配

特细号纱成纱截面纤维根数少、单纱强力低,条干不匀率波动大,疵点容易暴露,容易断头,生产难度较大,因此,要选择长度长、细度细、强力高、成熟度好、含杂率低的原棉,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优良的纱线品质。我们选用新疆长绒棉为纺纱原料,主要质量指标见表1。

技术 | 特细号精梳棉纱的生产实践

针对新疆棉含糖高的特点,为减少纺纱过程中的“缠绕”和堵塞通道的情况,对含糖高的原棉使用“消糖剂”进行预处理。

技术 | 特细号精梳棉纱的生产实践

二、主要工艺流程

FA009往复式抓棉机(附AMP200金属火星探测器)→FA105A单轴流开棉机→FA029多仓混棉机(附FT124桥式吸铁)→FA179喂棉箱→FA116主除杂机→FA156除微尘机(附FA119A火星探测器)→FA178棉箱→FA203梳棉机(AFT033C自调匀整装置)×8→TMFD81L带自调匀整并条机→立达E35条并卷联合机→立达E80精梳机→特吕茨列TD10并条机→FA494粗纱机→DTM129细纱机→村田QPRO自动络筒机。

三、优化各工序主要工艺参数

3.1 清梳联

开清棉遵循“勤抓少抓、多松少打、以梳代打、早落防碎”的工艺思路。适当降低打手速度,减少纤维损伤。

抓棉机打手速度调整为730r/min,打手刀片伸出肋条2mm,打手每次下降1.5mm,小车行走速度16m/min。

FA105A单轴流开棉机打手速度降低到480r/min左右,减少纤维损伤。

梳棉采用“加强分梳、柔性梳理、快速转移、优选针布、优化分梳隔距,减少纤维损伤”的工艺设计思路,,既要充分梳理、清洁纤维,又要尽量减少纤维损伤,确证梳理质量和分梳效果。在针布配置上,以锡林针布为重点进行优选,针布优选结果见表2。

技术 | 特细号精梳棉纱的生产实践

锡林采用金轮蓝钻A0-40-950-Z针布,该针布的工作面采用了全圆弧设计,针齿深度进一步减小,可以有效提高锡林与盖板交换梳理的能力。BH-580盖板针布纵向齿密采用由稀到密的渐增排列方式,梳理密度为580齿/英寸2。H7-30-377BR4-NF道夫针布采用4道横纹结构,增强了对纤维的控制能力,转移效果好,减少了针齿抓取和转移过程中造成的纤维弯曲现象。前后固定盖板适当降低齿密,以有效减少纤维损伤。

针布优选后,在工艺和落棉不变的情况下对生条进行AFIS指标对比,结果见表3。

技术 | 特细号精梳棉纱的生产实践

从表3中的数据分析发现,优选针布后生条棉结减少,但短绒率有一定幅度增长,这是因为优选针布后增加了锡林齿密,在锡林速度较高的情况下虽然有利于棉结的降低,但纤维损伤较大。为此我们对相关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见表4。

技术 | 特细号精梳棉纱的生产实践

通过工艺优化前后生条AFIS指标对比情况见表5。

技术 | 特细号精梳棉纱的生产实践

从表5中可以看出,通过工艺优化后,生条AFSI指标中棉结、短绒等指标都得到明显改善。

3.2 并条

精梳预并采用6根并合,总牵伸倍数略小于并合数,采用较大的后区牵伸来减少纤维前弯钩。精梳后采用单道并条工艺,防止条子过熟过烂,采用较小的后区牵伸,集中主区牵伸来消除纤维后弯钩,改善熟条的条干均匀度。为了加强对浮游区纤维的控制,适当提高压力棒的控制作用,降低出条速度,做好通道清洁工作,减少圈条阻力,防止出现涌条现象。并条主要工艺参数配置见表6。

技术 | 特细号精梳棉纱的生产实践

3.3 粗纱

粗纱工序要重点控制粗纱的伸长和条干不匀率。通过降低车速、合理调整粗纱张力来减少意外牵伸。采用优势工艺理念,偏重控制粗纱定量,粗纱捻系数也偏大掌握。粗纱主要工艺参数和质量指标见表7。

技术 | 特细号精梳棉纱的生产实践

3.4 精梳

精梳工序采用大落棉、落棉不回用的方针,精梳落棉控制在17%左右,保证成纱质量。具体工艺参数见表8。

技术 | 特细号精梳棉纱的生产实践

3.5 细纱

细纱工序要重点解决条干CV%值问题,优选纺织器材,前皮辊选用WRC-965不处理胶辊;摇架选用德国绪森公司生产的板簧摇架。细纱工艺参数与成纱质量指标见表9。

技术 | 特细号精梳棉纱的生产实践

参照精梳棉本色纱技术要求GB/T398-2018标准,成纱各项指标达到国标优等纱质量标准,满足了客户的质量要求。

3.6 络筒

为减少棉结和毛羽的增长幅度,我们适当降低络筒速度,保持通道光洁,合理调整络纱张力。具体工艺配置见表10。

技术 | 特细号精梳棉纱的生产实践

四、合理控制车间温湿度

严格车间温湿度管理,防止车间出现缠绕现象,保证棉条以及半制品质量。前纺车间相对湿度一般控制在58-64%之间,细纱车间相对湿度一般控制在56-60%左右,络筒工序相对湿度控制在65-72%之间。

五、结 语

由于纯棉精梳特细号纱成纱截面纤维根数较少,对成纱质量影响较大。通过合理选配原料,优选工艺参数和纺织专件器材,使成纱质量达到优等品质量标准,满足了客户要求。

作者:刘建林 浙江华飞轻纺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纺织技术

技术 | 再生涤纶物理性能测试及纺纱工艺设计

2022-10-24 15:27:49

纺织技术

技术 | 细纱智能落纱机的维护管理

2022-10-26 10:02:1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