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企业产品定位差异化、多品种、快交货,带来了生产上品种与纤维的多样性,需要从设备、器材配置上都要能够满足不同纤维的加工需求,梳棉机配置有特吕TC5-1、郑纺机221E清梳联、郑纺机224D成卷机、青纺机201B小清梳联及201B成卷机等不同的机型,以满足订单大、中、小不同数量的生产安排和转换。
在生产中发现224D型号梳棉机对生产细旦纤维素纤维,由于分梳度不够不能满足质量的需要,对此我们使用不同厂家的设备器材做了多方面的改造试验,例如锡林前后增加固定盖板根数,原车配置为锡林后为三组固定盖板与一个棉网清洁器,锡林前为两组固定盖板与一个棉网清洁器,我们在原车配置的基础上锡林前增加两组固定盖板,锡林后增加一组固定盖板,合计全车多增加三组固定盖板,同比原车配置梳理度有所提高,但还是不能满足梳理度的需求。2020年我们与浙江锦峰机械有限公司,进行了全固定盖板梳棉机的改造,改造后通过多品种、多批次试验梳理度达到了预期效果,满足了细旦纤维高质量生产的要求。
一、设备改造方式
(1)取消原机配置的前后固定盖板装置、原机锡林前后罩板、原来机回转盖板及传动动力装置附件等。
(2)配置新改造的曲轨结合件、锡林前后下罩板结合件、前后弧形安装板结合件和前后集尘箱及附件等。
(3)全机配置22根双联固定盖板和6只棉网清洁器。
(4)棉网清洁器吸风口径70×6,风量210m3/小时·台,负风压100—120Pa,棉网清洁器连接原有梳棉机除尘系统。
图1改全固定盖板后示意图
改造前后梳棉机梳理器材配置对比:改造前活动盖板梳棉机配置为固定盖板5组,工作区活动盖板30根;改造后为双联固定盖板22根,同比原车多4根梳理齿条。通过配置带踵趾差齿条在一个梳理单元形成两个功能区(梳理区和梳理准备区)解决了因多组固定盖板连续梳理造成锡林上纤维下沉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所有梳理单元梳理工作面的利用率,发挥了每个梳理元件分梳贡献,提高了机构整体梳理效率和梳理质量;配置6根透明材质棉网清洁器,不同区域起到排杂、排短绒及有效卸压作用,更方便控制梳棉机整体气流运行,实现高转移率的效果。
二、差异化品种生产实践
我们在全固定盖板梳棉机做了多种纤维生产工艺摸索实验,从中得出相同机型上面全固定盖板梳棉机同比活动盖板梳棉机梳理力得到了较大提高,排杂、排短绒能力大幅提高。先后在全固定盖板梳棉机上大货生产了莱赛尔、莫代尔、粘胶、涤纶、腈纶、锦纶、精棉、羊毛、羊绒、绢丝、亚麻等不同纤维的纯混纺品种。下面节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纤维品种生产案例做一下阐述。
实施例1、兰精莫代尔0.9d*39mm/绢丝90/10 60SK赛络紧密纺品种的生产,从两种纤维特性方面分析需要注意的梳棉工艺设计,细旦莫代尔需要强分梳、绢丝纤维需要高转移,综合两种纤维特性梳棉主要工艺设计;锡林速度360r/min,道夫90m/min,生条湿重20g/5m。
实施例2、A100/再生涤纶/羊绒60/30/10 60SK赛络紧密纺的生产,从三种纤维特性分析,A100、再生涤纶需要快转移,羊绒需要少落棉,综合三种纤维特性梳棉主要工艺设计;锡林速度310r/min,道夫110m/min,生条湿重25g/5m。
实施例3、Naia/A(H616)/羊毛40/40/20 50SK赛络紧密纺的生产,从三种纤维特性分析,Naia需要柔性保护纤维、再生涤纶需要快转移、羊毛需要少落棉,综合三种纤维特性梳棉主要工艺设计;锡林速度290r/min,道夫100m/min,生条湿重23g/5m。
三、设备维护及制成率方面对比
全固定盖板梳棉机去除了活动盖板传动部分,不需要这部分设备部件日常维护工作及部件动力磨损消耗、梳理隔距相对固定,减少保全频繁改换品种调整主梳理区隔距工作,棉网清洁器调整落棉隔距使用插片隔距,分三挡不同隔距颜色的插片,不需要保全打隔距片等工作,方便快速的根据不同纤维及质量要求做落棉率调整;6个棉网清洁器排除短绒、棉结杂质等,根据不同位置清洁器有针对性的排除不同梳理段短绒、棉结杂质,减少了活动盖板花内有效纤维居多的弊端,同比落棉率可降低0.6%左右,对于羊绒、羊毛等高价值产品,可以做到理论0落棉,提高制成率节省原料成本。
3.1 改造性价比方面
梳理隔距可实现单根渐变,固定盖板针布齿型几何参数渐变,这种配置能更好地保护纤维,减少纤维损伤,同时又提高了对纤维的梳理力,因此同等质量要求下,可同比提高产能25%左右;可以减少设备占用电耗、人工成本等;高端产品方面梳理力提高,成纱棉结、疵点质量得到提高,产品在市场中增强竞争优势;从落棉率降低、用棉成本降低、维护保养用工成本降低等诸多方面同比,改造性价比有明显优势。
四、总 结
全固定盖板梳棉机不是新事物,目前通过齿条的改进实现了梳理准备区和梳理区的双区工作,在不同区可以对齿条配置、梳理隔距、棉网清洁器隔距等做到更有目的性的进行调整,使其承担不同任务最大发货各自的作用,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从质量、产量、能耗、人工、物料消耗、不同纤维适应性等多方面都体现出较大优势,随着改造机型使用规模不断增加,整体效果会进一步得到改进提升。
作者:张书峰 李洋 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编辑:中国纱线网新媒体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