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 言
细纱纱疵的形成与原料和纺纱过程密切相关,根据研究,约四分之一的纱疵是由于原材料及细纱之前的工序造成,大约四分之三的纱疵是由于细纱工序设备造成,在细纱工序设备形成的纱疵中,短粗节(1厘米-8厘米)纱疵约占50%的比例,因此有效控制纱线中短粗节的数量显得尤为重要。
在细纱工序中,由于原料质量、设备状态、工艺参数、温湿度变化等因素影响,造成牵伸系统控制能力不足或控制力过强而导致纤维不能稳定变速而形成的细纱牵伸性短粗节的数量又占了较高的比例。乌斯特UQ3和UQ4.0清纱器提供了纱体显示功能,能够帮助快速确定细纱牵伸短粗节的发生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问题解决。
二、细纱机主牵伸区控制不良
造成的牵伸性短粗节
2.1 乌斯特清纱器显示异常纱体
如图1-2所示,两种纱线均为精梳纯棉40支纱线品种,左边的纱体在2厘米左右的位置明显有较宽的浅绿色凸起,根据乌斯特清纱器对纱体的定义,纱体为包含可接受的、频繁出现的纱疵的正常纱线,深绿色为正常的纱体,浅绿色为纱体的变异,如果在某个区域出现纱体变异较宽的情况,表示在这个位置有较高的异常纱疵分布。
2.2 异常纱体的疵点分析
图3 细纱机主牵伸区的短粗节
该位置的纱疵符合细纱机主牵伸区的短粗节的特征:
(1)纱疵长度较短,在1.5厘米至2.5厘米之间。
(2)纱疵表面基本光洁,纱疵与纱线是一体的。
(3)纱疵形态中间较粗,两端逐步过渡成正常纱线。
(4)纤维色泽发白,纱疵上无捻或捻度明显偏少。
(5)构成疵点的纤维为正常纤维,是伸直平行的状态。
(6)该类型的疵点在纯棉品种上出现较多,在化纤品种上出现较少。
2.3 主牵伸区短粗节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该短粗节是由于细纱主牵伸区的控制不良造成的,在主牵伸区内,要求牵伸力与控制力相匹配,若控制力不足,小于牵伸力,则会导致纱条不能顺利的被牵伸开,纤维不能稳定的变速,形成纤维束导致短粗节,严重的还会导致牵伸不开,出现下粗纱的现象。若牵伸力太小,则浮游纤维不受控制,容易出现条干恶化和疵点增加。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当从原料,梳理,设备,器材,工艺,温湿度控制等方面入手,稳定细纱机主牵伸区控制系统。
(1)原料要控制棉结杂质含量和短绒率
(2)梳理工序和并粗工序要减少纤维损伤,提高纤维的分离度和伸直度。
(3)细纱工序要做好牵伸系统的三线三对中,保证摇架,皮辊,皮圈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4)在采用细纱新型下肖,加长上肖,压力棒,集合器等的同时,要注意避免出现牵伸力过大的问题。
(5)合理选择罗拉隔距,粗纱捻系数,和细纱牵伸分配。
(6)加强车间温湿度管理,避免温湿度过高过低和波动过大的情况。
三、细纱机后牵伸区控制不良
造成的牵伸性短粗节
3.1 乌斯特清纱器显示异常纱体
如图4-5所示,两种纱线均为纯粘胶60支纱线品种,左边的纱体在4厘米左右的位置明显有纱体凸起,在这个位置的短粗节切次也非常高,表明在这个位置有异常的纱疵分布。
3.2 异常纱体的疵点分析
图6 细纱机后牵伸的短粗节
该位置的纱疵符合细纱机后牵伸的短粗节的特征:
(1)纱疵长度较长,在3厘米至6厘米之间。
(2)纱疵表面光洁,纱疵与纱线是一体的。
(3)构成疵点的纤维为正常纤维,是伸直平行的状态。
(4)该类型的疵点在化纤品种上出现较多。
3.3 后牵伸区短粗节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
该短粗节是由于细纱后牵伸区的控制不良造成的,由于化纤品种的纤维长度长,抱合力大,在后区工艺配置不良和温湿度控制较差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后区牵伸困难,在牵伸力过大的情况下,会出现细纱后罗拉和中罗拉的扭振现象,造成纱线质量变差和大量的短粗节纱疵,这种现象在细纱机车尾表现尤为明显。
如表1所示,车尾管纱的条干,粗细节,棉结等质量指标明显差于车头管纱。
表1 乌斯特ME6条干仪对细纱机
车头管纱和车尾管纱的测试结果
注:1/1为车头管纱,2/1为车尾管纱
解决措施:
(1)合理控制粗纱捻系数
(2)适当放大细纱机后区牵伸隔距
(3)适当减小细纱机后区牵伸倍数
(4)控制细纱车间温湿度范围,防止湿度过大。
四、结 语
细纱机牵伸性短粗节主要在细纱的主牵伸区和后牵伸区产生,在生产过程中,在原料,设备,工艺,温湿度等控制不良的情况下,容易形成突发性的大面积纱疵质量事故,乌斯特清纱器创新性的纱体显示功能,可以帮助快速发现纱线质量方面的异常情况,准确的锁定问题,从而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问题解决。
作者:辛红海 乌斯特技术(中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