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控制实践(上)

一、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

典型问题分析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主要是指后固定盖板、棉网清洁器、后上罩板、后下罩板与锡林间的梳理区段,既是预梳理区,也是除杂区。此梳理区从后下罩板进,从后上罩板出,其间有锡林与后固定盖板间的梳理、锡林与除尘刀的排杂、锡林与气流导板罩板的气流控制导流工艺。

  梳理区特点是从刺辊转移过来的纤维,与锡林本身携带纤维,在此区域汇合,进行梳理、分离、除杂、混合,是针面纤维层最厚的区域。实践生产中,在此区域经常出现锡林针布损伤、固定盖板损伤、后固定盖板温升过高、后固定盖板嵌杂,活动盖板花异常等问题,影响梳理效果,影响产量、安全和质量。后固定盖板梳理区的组成见图1。

技术 |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控制实践(上)

图1 梳棉机锡林后固定盖板梳理区示意图

  梳棉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现象:(1)锡林针布挤伤成横向螺旋状态,且连续出现,接近一周;(2)固定盖板损伤,针齿脱出;(3)用纤维镜观察锡林和固定盖板针尖和齿背边,有扭斜和轻微损伤现象;(4)后固定盖板运行中震动和异响,以及异常发热温升超过40°;(5)盖板花状态不匀,束状态纤维多,盖板花厚分布不匀;(6)梳理效果差,棉结增加。具体见图1,图2,图3,图4,图5,图6。

技术 |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控制实践(上)

技术 |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控制实践(上)

技术 |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控制实践(上)

技术 |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控制实践(上)

技术 |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控制实践(上)

技术 |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控制实践(上)

技术 |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控制实践(上)

技术 |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控制实践(上)

技术 |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控制实践(上)

二、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

典型问题原因及控制途径

2.1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原因分析

2.1.1 梳理区工艺隔距过紧纤维揉搓

  后固定盖板梳理区是锡林沿周纤维层最厚的区域,如隔距过小或者纤维开松度不够,就会造成纤维在此区域翻转揉搓,挤压锡林或者固定盖板,造成锡林和固定盖板针布损伤,从而出现挂花、嵌杂。同时隔距过紧会造成梳理过大,使固定盖板齿条摩擦力增加,急剧升温。

2.1.2 固定盖板针布几何尺寸影响纤维转移

  后固定盖板的角度和齿深对纤维的转移和混合影响很大,如果后固定盖板角度过大、齿深过深,控制纤维能力强,释放和转移受到影响,会出现嵌杂和挂花等问题。

2.1.3 刺辊后部开松效果差梳理负荷加剧

  后部开松效果差,杂疵排除不彻底,进入后部梳理区,梳理负荷加重,造成梳理效果差、挂花、嵌杂、针布损伤等问题出现。

2.1.4 原料含杂含疵点多排除能力受到限制

  棉、麻等天然纤维,含杂大、疵点多,进入后部梳理区不能及时排除,造成嵌杂;化学纤维胶块、并丝、超长纤维过多,在此处集聚造成嵌挂等。

2.1.5 后罩板工艺设计不合理造成气流横向运动

  后罩板工艺设计不合理或者工艺上机不当,造成气流横向运动,出现盖板花异常、墙板积花、盖板花走偏等。

2.2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控制途径

(1)合理锡林和后固定盖板隔距,减少纤维翻转揉搓造成针布挤伤;(2)增加后部纤维的开松,提高纤维的取向度,改善喂入锡林后固定盖板分梳的纤维状态,减少针布损伤的概率;(3)合理刺辊落杂工艺,减少纤维和落棉集聚,造成返花进入梳理区,减少挤伤;(4)合理设计固定盖板针布几何尺寸,纤维释放和梳理兼顾,提高梳理效果;(5)针对不同纤维合理设计落杂工艺,杂疵早落,减少进入后部梳理区概率,为精细梳理区创造条件。

三、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

典型问题控制实践

3.1 提高棉箱开松能力改善筵棉纤维取向度

  后部棉箱是纤维开松最后工序,传统棉箱开松打手由四排直行排列或者螺旋排列直径250mm打手,工艺速度一般在600-800r/min;给棉罗拉为包覆针布喂入并控制棉层,由打手进行开松。为保证开松的效果,加大杂质排除,必须提高纤维及棉筵取向度。

  具体措施:将棉箱储棉厚度减少,控制在80mm以内,减少筵棉喂入量提高开松效果;棉箱打手速度提高到1000-1300r/min,提高开松效果;打手植针方式有4排针增加为8排梳针,提升预开松能力。实践中,Tencll纤维,产量35kg/h,棉箱打手速度为810r/min梳针为四排直列梳针,纱线切疵高。改用梳针8排打手,工艺速度1130r/min ,开松效果得到提升,质量指标得明显改善。具体质量指标对比见表1。

技术 |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控制实践(上)

3.2 增加刺辊针布总高减少除尘刀返花

  梳棉机后部刺辊除尘刀结构是同预分梳板安装在一体,其除尘刀与刺辊的工艺隔距调整幅度有限,部分受装配精度影响,只能调节到1.2-0.8mm。由于工艺隔距过大,除尘刀起不到除杂的作用,致使大量短绒杂质集聚在除尘刀入口处形成积杂,最终随刺辊进入锡林与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出现固定盖板嵌杂、针布扎伤等问题,影响质量稳定。

  在实践中,TC5-1锡林梳棉机,机采细绒棉,定量26.5g/5m,出现除尘刀积花返花,造成锡林针布和固定盖板针布损伤。将刺辊原型号AT5010×5030V改为AT5513×5032V,刺辊总高有5.0mm增加到5.5mm,工作角度由10°增加到13°,针高增加工艺隔距调整范围有1.2-0.8mm扩大到由1.2mm-0.30mm。采用此措施后,后部刺辊除杂效率有35%提高到61%,除尘刀挂花集杂现象消除,后固定盖板和锡林针布扎伤得到了解决,梳理质量得到了提升。

3.3 正确设计后固定盖板锡林隔距减少纤维揉搓

  锡林和后固定盖板梳理区是纤维层较厚,此处隔距不宜过紧,否则纤维在此区域翻转揉搓或挤压向锡林和固定盖板齿隙,造成针布挤伤。

  实践中,FA224梳棉机,纯棉纤维,转杯纺纱,生条定量28g/5m,锡林后固定盖板隔距:0.30mm,0.30mm,0.26mm,0.26mm,出现针布扎伤,盖板花状态不良现象;将隔距调整为:0.50mm,0.50mm,0.40mm,0.36mm,问题得到了解决。

3.4 采用新型踵趾差固定盖板减少针布挤伤

  传统固定盖板骨架结构是平板设计,与锡林辊筒配合时,隔距最紧点在中间,具体见图7。梳理过程中梳理强度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齿条前半部分梳理力大,后半部分齿条由于纤维下沉,对纤维的分梳作用减弱。踵趾差固定盖板设计原理是:采用踵趾差,利用进口或者出口间的空间差,形成漏斗式渐紧梳理,改善梳理效果,具体对比见图8。

技术 |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控制实践(上)

技术 |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控制实践(上)

技术 |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控制实践(上)

实践中JWF1207梳棉机,细绒棉,定量25.5g/5m,出条速度130m/min,采用平板固定盖板设计,出现盖板花厚,针布挤伤等问题,改为踵趾差固定盖板后,盖板花状态正常,针布挤伤消除,质量得到了提升。盖板花状态见图9,图10.质量指标见表2。

技术 |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控制实践(上)

技术 |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控制实践(上)

技术 |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控制实践(上)

技术 | 梳棉机后固定盖板梳理区典型问题控制实践(上)

(未完待续)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纺织技术

技术 | 提升喷气涡流纺纱线强力的工艺措施

2023-5-18 10:24:23

纺织技术

技术 | 全流程进口设备转杯纺应用体会(上)

2023-5-25 11:35:2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