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高科技棉花盛开了

 11月2日这天,山东省东营市春喜农民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王春儒站到了自家棉田前,望着一望无垠的“白色海洋”,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他的心情,既来源于中央对“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视和强调,也来源于自家“杆儿棉”种植成功的经历。

 “我们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从最初的开荒几百亩,到现在流转、托管近4万亩,绝大部分是盐碱地,先后尝试种植过小麦、玉米、高粱、棉花等作物,最后把棉花确定为主要种植作物。但前两年我们走了弯路,人工采摘,成本高不说,产量还不稳定,效益差,个别年份甚至亏本。”

 但“杆儿棉”改变了现实。

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高科技棉花盛开了

 “自从2016年引种‘杆儿棉’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王春儒顺手采了一朵棉花,向记者解释,“因为它耐盐碱、耐低温,丰产好、易管理,尤其是茎杆硬,抗倒伏。台风来了,其他棉花品种,一倒一大片,而‘杆儿棉’却依然坚挺,这大大降低了管理用工,而且因为“杆儿棉”衣分特别高,加工厂一般都是每斤加价两毛钱收购,收益也越来越好,2018年购买了采棉机实行机采后,‘杆儿棉’的品种优势更加明显。”

 王春儒口中所说的“杆儿棉”,就是山东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棉花分子育种团队选育的“鲁棉研37号”,该品种先后通过山东省、河北省及苏丹国家审定。

 自审定以来,它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连续十几年被示范、推广,其以耐旱耐盐碱、丰产性好、衣分高、株型紧凑易管理、茎秆硬抗倒伏等优点深受广大棉农的喜爱。老百姓根据其生长特点,形象地叫它“杆儿棉”。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鲁棉研37号”是目前黄河流域棉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棉花品种。

 盐碱地,向来被称为“不毛之地”。棉花作为盐碱地上的先锋作物,既耐盐碱又比较耐旱,很好地契合了中央“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节水控水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发展”这一理念,棉花种植业发展未来可期,在黄河三角洲盐碱植棉前景广阔。

 驻足在合作社流转的棉田地头,王春儒说:“我们合作社流转、托管的几万亩土地,除了几个示范的新品种外,今年全部种的‘杆儿棉’,尽管老天爷总下雨,给棉花生长带来很大影响,可即使这样今年每亩地收500多斤产量还是稳稳的,再加上今年收购价格每斤比去年多了一块钱,所以收入应该还要好于往年。”

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高科技棉花盛开了

 据了解,山东省农科院经作所棉花遗传育种团队多年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棉花优异种质资源耐盐碱鉴定与创新利用”、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适宜机械化生产的耐盐碱优质棉花突破性新品种选育”等相关科研项目,致力于适宜于黄河三角洲耐旱耐盐碱、优质、高产、多抗棉花新品种选育。

在国家棉花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张军研究员的带领下,他们攻坚克难,以基础研究为指导,以解决生产实际需求为目标,先后选育出适合盐碱地轻简化、机械化种植的系列棉花新品种,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经济作物研究所供图)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国内棉花

【投放结果】成交率79.72% 均价17445元/吨(11.4)

2025-4-8 5:02:11

国内棉花

新疆喀什:“红海”边盛开朵朵“棉花云”

2025-4-8 5:02:2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