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棉针织用纱的质量控制

  针织用纱作为纱线产品的一大系列,近年来在纺织品市场上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多种新型原料和新型结构纱线的出现,给针织产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空间。在各种针织用纱产品中,纯棉针织用纱是市场占有率最大的纱线产品,本文结合生产实践,对纯棉针织用纱的质量控制技术做分析和探讨。

  

一、针织用纱的质量特点

  

  针织产品和机织产品由于织造原理和织物结构的不同,对纱线也有不同的质量要求,针织用纱有以下特点。

  

  1.1 条干均匀特别是长细节少

  

  机织产品是由经纬纱交织而成,织物组织点多,密度高,粗节易挤在上面,细节隐在下面,粗节比细节更易影响外观。针织产品由几十路纱线同时进行织造,每根纱线单独成圈,相互交织。它的组织松弛,纱与纱之间空隙多,单纱内不匀、相邻纱之间不匀均会影响外观。原纱条干不匀要求较高,容易暴露在布面。特别是细节危害更大,uster十万米纱疵要重点控制H、I长细节。

  

  1.2 纱疵少且纱条光洁毛羽少

  

  针织物由织针编织而成,由于针眼小,原纱上纱疵,特别是俗称“大肚纱”的粗节疵点,都不易顺利通过针眼,易跳出布面,形成漏针、破洞、脱套等疵点,影响织造和布面质量。uster十万米纱疵中重点控制九级有害纱疵(A3B3C3D2)。有些要求高的产品,应收紧标准,控制七级以下纱疵。同时,针织物布面风格平整度要求较高,纱线要求光洁,减少毛羽。

  

  1.3 棉结白星少而小

  

  针织产品内衣、外衣染色色系较多,对布面棉结白星外观要求较高,特别是中深色色系,白星因染不上色产生色点,严重影响针织物外观质量。

  

  1.4 染色均匀不能起横

  

  染中深色的针织物,由于原料混配和生产过程中的不匀控制不到位,往往产生染色布面的色档,俗称起横。色档差异对染色布质量危害极大,因此,针织产品对纱线的染色匀整性要求很高。

  

  1.5 捻度要适当减少

  

  由于针织产品的风格特点,针织用纱成纱捻度比机织用纱捻度要适当减小。由于针织机的织造特点,针织用纱的成纱强力可比机织用纱略低。

  

  1.6 异纤要有效控制

  

  由于针织物圈形织物的结构特点,布面三丝异纤很难修织。漂白及浅色针织物,重点要控制有色三丝等异性纤维;中深色针织物,要重点控制丙纶类俗称蛇皮丝等染不上色的异纤。

  

二、针织用纱的质量检测

  

  用仪器检测和布面检测两方面结合来综合评定针织用纱质量,能有效增加针织用纱在布面的显现性和直观性,以利于更全面有效地掌握纱线各项质量,以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2.1 仪器检测

  

  采用国产或进口仪器检测质量指标。针织用纱的主要质量特性指标有:线密度、条干均匀度、强力、纱疵、毛羽、捻度等。

  

  2.2 布面检测

  

  针织产品的手感目测直观效果,是作为纺织产品的主要特点之一,因而针织用纱质量在针织物上的显现性和直观性,也是评定纱线质量的另一重要途径和手段。

  

  针织物布面由于多路进线的特点,对布面条干匀整要求高,粗细节疵点特别是长细疵点易显现,染色布对吸色均匀、起横有较高要求。有些针织工厂采用织布方式检测纱线质量,能较全面地通过布面显现反映出纱线的质量状况。

  

  利用针织小圆袜机,将96筒样纱织成9.15m平纹布,折算样纱取样数量随不同纱支约为10万米左右,然后将9.15m布剪成每段3.05m的3段,分别进行漂白、染成橄榄绿色、宝蓝色3个色种。漂白样布分别检验条干、粗细节、异纤指标,其中条干检验按设定的标准样卡对比评级确定,粗细节和异纤则采用清点计数。染色样布分别检测死棉、起横、异纤指标,其中死棉采用专用的计数板进行布面清点计数,然后折算成一定面积内的个数进行评判。起横根据标准样卡对比确定。异纤根据布面清点计数评判。

  

  针织面料对纱线的要求,主要体现为条干均匀,布面光洁平整,疵点少,特别是针织布对长细节纱疵有较高的显现性,针织面料对染色匀整性有较高要求,所以纱线必须确保各种不匀,包括原料接替和混合所造成的不匀。由于织造方式的不同,针织布比梭织布对纱线强力要求略低。在浅色及漂白色系面料中,对显现性的原料中异纤还有较高要求。因此,针织面料对纱线各项质量指标的要求,可以从两个大类的面料色系上来显现出纱线质量的直观效果,以达到最终评判纱线质量。一类是漂白色系,另一类是染色色系。

  

  漂白色系样布中,布面条干匀整性、粗细节疵点特别是长细节疵点显现较为明显和突出,各种有色异纤在漂白色的布面上也暴露清晰,能较客观有效地显现纱线上述几项质量特征。

  

  染色色系中,橄榄绿色和宝蓝色都是较为敏感的色种,因而对布面死棉白星疵点能较好显现暴露,由于配棉原因及纱线不匀而产生的布面染色不匀起横也易显现,同时,无色异纤由于不吸色而在染色布上也能有效暴露。

  

  通过布面检测,纱线的主要质量特性较为直观地显现,有助于综合评定纱线的质量。同时,当初步评定了纱线质量的情况下,能根据纱线的不同质量特性,选择在各种不同组织和类别的针织物上使用。如从染色方面,可选择白色、浅色、中色、深色及任意色等不同色系、色种。从织物组织结构和用途方面,可选择单纱平纹、单纱罗纹、单纱灯芯、单纱珠地、拉架罗纹、拉架灯芯、双面织物、双纱布类、剪毛、毛巾类、提花布类等不同组织结构和类别的织物。

  

三、针织用纱的质量控制

  

  3.1 原棉管理

  

  针织纱配棉要求与机织纱有所区别,要求更为严格。

  

  (1)棉花质量应重点控制等级、长度、马克隆值、成熟度系数、棉结、短绒等原棉指标。

  

  (2)实施多陵混合,混合均匀,少调少抽的配棉原则。

  

  (3)减少陵间差异及混合棉质量差异。

  

  3.2 工艺管理

  

  (1)清花工艺强调多陵混合、多包混合、多仓混合,提高混合均匀性。

  

  (2)梳棉工艺与机织纱基本相同,注重加强梳理,减少棉结,减少杂质,有效控制短绒率,提高对纤维的梳理效果。

  

  (3)精梳工艺重点控制精梳落棉率,有效排除短绒,精条短绒率应在8%以内。

  

  (4)精梳后并条走一道,带自调匀整,并条重量CV%控制在0.8%以内,以降低成纱长片段不匀,确保布面平整均匀。

  

  (5)根据织造特点和织物外观显现性差异,对针织用纱和机织用纱有不同纱线质量要求,我国纺织界多年来提出不同的细纱牵伸的工艺配置要求。粗纱和细纱工艺与机织纱有所区别,应推行“两大两小”针织纱工艺,即粗纱捻系数大,细纱后区隔距大,细纱后区牵伸小,粗纱牵伸倍数小。

  

  针织物对原纱细节要求更高,以防止织物产生阴影细节;而机织物对长粗节疵点要求较高,特别是布面疵点评分中粗经粗纬疵点,往往造成不可修织的织物降等。针织纱工艺强调粗纱捻系数要大,防止粗纱退绕意外牵伸产生细节,作为增强纱条牵伸区内的紧密度,使较多捻回粗纱进入牵伸区,后区配以较小牵伸倍数,以集中前区牵伸,减少细节产生,为有效握持,后区一般配以较大中心距,降低牵伸力。

  

  3.3 设备管理

  

  加强设备状态管理。

  

  控制要点:重点要控制台差、眼差、锭差,减少差异性。控制细节和不匀方面,加强通道光洁,防止机械原因产生细节,提高并条断条灵敏度,消灭开关车细节,细纱吊锭灵活性,有效减少细纱锭差。合理钢领钢丝圈配置,减少细纱毛羽。确保络筒机捻接质量,不产生机械性捻接点。有效控制络筒机卷绕速度,防止毛羽增长过多。

  

  3.4 运转操作

  

  推行无疵化操作,有效减少各类操作疵点。

  

  控制要点:合理推行清整洁工作进度和方法,以吸代吹,轻抹轻揩。容器、运输工具、设备通道必须保证半制品和成纱不碰不擦,合理呵护好半制品,大力推行“光洁工程”。改进传统接头方法,消灭接头点。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纺织技术

降低精梳工序落棉率的工艺措施

2024-11-21 10:42:47

纺织技术

色纺纱与半精纺纱的特点

2024-11-25 11:31:3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