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针织纱质量控制要点及控制措施
针织纱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针织纱生产易出现的问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1 横档质量控制措施
3.1.1 布面横档的概念
布面横档也叫布面起横,是指布面上出现的一条条(一根或多根纱线)颜色深浅不一的横向条纹。严重时需要进行套染处理,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给客户带来了巨大损失。在棉纱生产中,引起布面横档的主要原因包括配棉不合理、接批比例过大以及生产工艺管理不到位而导致的纱线支数偏差大、条干不良、弱捻纱等。
3.1.2 横档控制措施
3.1.2.1 配棉控制
(1)固定原棉生产。优点是中间不接批,棉纱一致性好,大大减少了出横档机会,缺点是生产效率低,车间需要经常了机换批,适合生产局部小订单。
(2)大配棉接批生产。适合长时间生产针织纱,大订单生产。严格关注接批原棉的产地和质量差异,我公司对C40SK针织纱的原棉接批要求见表10。
表10 原棉接批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普梳C40SK品种来说,如果连续调整配棉,黄度平均值差异超过0.25(最大0.3)时,布面出现黄白纱和横档的几率就较大,络筒必须在原棉调整1-2天后更换批号。马值平均值差异超过0.2,布面出现横档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
3.1.2.2 生产管理控制
(1)提前开包平衡。上盘前12小时,把棉包适当开松,使棉包膨胀高度基本一致,平衡回潮率。
(2)加强上盘和抓棉管理。制订排包图,做到棉包均匀摆放,严格按排包图上盘,注意削高填平、塞缝处理。人工平完盘后,可用自动抓包机进行二次平盘,即将正在生产同品种的抓棉机掉头,对新排的盘面抓1-2个来回,间隔30分钟后进行第2次平盘,再抓1-2个来回,以使包头盘的棉花与多仓里的原料进行充分混合,从而降低包头混棉不匀现象。同时不允许漏底抓棉,一般离地面3-5cm就要停止抓棉。严格控制回花的使用比例,一般不超过3-5%,比例确定好后要保持稳定。另外,抓棉机的运转效率要达到93-96%,做到抓小抓匀,为后续充分混合做准备。
(3)做好固定供应和存量管理,做到先做先用,避免掉队条和掉队纱,严禁生头纱用错等。
(4)生产实践经验表明,当捻度偏差超过5%、捻度不匀率大于4%时,布面就很容易产生起横现象。因此应定期对细纱锭子进行测速排查。我公司安装了单锭检测装置,将锭速差异5%设定为弱捻纱的标准,每天进行监控。
(5)严控纱条干不匀、长粗长细节和错支纱。当支偏大于4%、重量CV%大于3%时,布面就容易起横。
(6)加强筒纱加湿一致性的管理。
3.1.3 防止横档的简易检验方法
在车间里建造一间小黑屋,利用紫光管对打包前的筒纱进行照射,如果出现黄白纱、色圈和深浅不一的纱线,出现横档的几率就会加大,必须立即排查原因并进行调整,直至筒纱表面颜色一致为止。
3.2 控制棉结的措施
3.2.1 棉结的概念
棉结是由棉纤维紧密地缠绕在一起的纤维结,大的称为“丝团”,小的称为“白星”,白星不易上色,又称死棉粒。当纱线上存在较多的棉结、杂质时,在针织过程中易堵塞针孔,造成纱线断头和布面破洞,严重影响织布效率和布面质量。
3.2.2 棉结控制措施
(1)优选配棉。马值是反应纤维细度和成熟度的综合指标,马值大,纤维成熟度好,有利于杂质的排除,纤维不易扭结,易于染色且色泽鲜艳。生产C40SK纱,一般不选马值4.2以下的原棉,马值一般控制在4.5左右,含杂率控制在2.5%以下,整齐度控制在82.5%以上。
(2)优化清梳联工艺,强化清梳联除杂、分梳效能。对于普梳纱来说,要在梳棉工序去除80%的棉结。梳棉的心脏是针布,机采棉含杂较多,必须优化清梳联工艺,提高除杂效率,保持梳棉机较好的分梳状态。我公司生产针织纱时清梳联工艺采取“早落少碎、适度打击、紧隔距、强分梳”的工艺路线,兼顾棉结去除率和短绒增长率的平衡。生条在头并机喂入时采用固定供应、搭配使用的原则,确保后工序质量的一致性。
(3)加强各工序温湿度的控制工作,确保各工序的产品回潮率处于正常范围内。我公司个工序相对湿度一般掌握在:开清棉58-63%,梳棉53-58%,并粗55-60%,细纱52-56%。空调要优先保证运转开车正常,在产品质量标准不变的前提下,试验室和空调室可以根据原料的变化情况对温湿度控制标准进行微调,不断优化生产工艺。
(4)做好操作清洁工作是减少棉结、杂质的必要措施。保证清梳联排杂通道的通畅,提高须条通道的光洁度,减少粘缠堵挂等不良现象。
3.2.3 棉结验证方法
(1)摇黑板观察法。比较直观,可模拟布面质量,但样本少,代表性不强。
(2)条干仪检测法。快速高效,但数据受试验室温湿度稳定性的影响较大,且棉结和杂质都按棉结统计,不能有效区分。
(3)织布样观察法。一般针织纱生产厂家大都配置针织小样机,可以织布样进行观察。
以上3种方法也可以结合使用,综合判断。
3.3 条干控制措施
3.3.1 布面条干的概念
(1)布面条干是各根纱线在布面按一定组织排列表现出来的粗细不匀程度。有长片段粗细不匀(含纱支偏差大)和短片段粗细不匀情况。
(2)长片段粗细不匀可造成染色不匀,织布起横,短片段粗细不匀在布面上表现为阴影、云斑,布面不平整。试验室条干仪器测试的纱线条干是指纱线短片段不匀,是常发性条干不匀(周期性的短片段条干不匀除外),多与原料、工艺配置、设备性能有关。长片段粗细不匀多是偶发性的,多与运转操作等因素有关。
3.3.2 常发性条干不匀的控制措施
3.3.2.1 优选原棉
整齐度与短绒存在负相关,故针织纱原棉整齐度控制在82.5以上,越大越好。
3.3.2.2 合理配置生产工艺
(1)工艺参数的选择要与设备的工艺性能相匹配。如梳棉工序要根据针布状态优化工艺参数,新针布上机锡林速度应适当偏低掌握,而旧针布锡林速度可配置高一些,道夫速度、刺辊速度也是如此。
(2)做到棉结与短绒兼顾。在无法兼顾棉结与短绒的情况下,以降低棉结和除杂为先。强分梳有利于降低生条棉结,但会造成生条短绒增多,条干恶化,但实际试验表明,细纱条干会有所降低,故提高梳棉分梳效果非常重要。
(3)并粗细工艺参数按照系统工艺学针织纱的工艺原则进行配置即可,即并条采用顺牵伸工艺,粗纱采用“两大一小一适中(大粗纱捻度、大后区隔距、小后区牵伸、总牵伸倍数适中)”工艺,细纱“三大三小(大粗纱捻度、大后区隔距、大前胶辊压力、小后区牵伸倍数、小钳口隔距、小浮游区)”工艺。
(4)合理采用新型纺专器材。普梳针织纱须条中的短绒较多,细纱可以采用前区压力棒,以有效控制短绒的变速运动,降低条干CV值。我公司选用3.0的水滴形压力棒,钳口隔距块偏大一档掌握,适当增加粗纱捻度,既可减少粗纱工序机前断头,提高生产效率,又可减少细纱出硬头的机率,生产稳定。
3.3.3 偶发性条干不匀控制措施
3.3.3.1 加强操作管理
(1)前纺并条和粗纱机后采取无接头操作法。并条机前机后和粗纱机后不允许接头,条子拉到机前开车后进行掐头处理。前纺梳并粗各工序根据牵伸倍数精准计算好定长,做到机后条子、机前条子、粗纱落纱次数都是成整倍数关系,并条机后分2段,粗纱机后分4段,采取整体换条,减少换条、换桶带来的断头。粗纱机后换条后再落纱,粗纱机前的接头点在细纱工序换纱时进行处理。
(2)细纱采取不抬摇架换粗纱操作法,手搓粗纱加捻后直接顺入喇叭口,掐断原粗纱,完成换粗纱。手搓粗纱加捻的目的是让换的粗纱在细纱前区牵伸不开而断头,然后重新接头。不抬摇架换纱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包卷粗纱避免了接头不良带来的长粗长细,减少了络筒切疵数量。
3.3.3.2 加强设备的日常检查和工序指标的控制工作
(1)前纺杜绝因设备运转状态不良而产生的有害机械波,条干指标控制在监控标准范围内。
(2)并条条干不匀影响细纱支数偏差,粗纱条干不匀影响细纱重量CV%和长片段粗细不匀,故从各工序必须严格控制条干不匀率和机械波。
3.3.3.3 合理设定络筒清纱参数
(1)我公司配置的是UQ3型乌斯特电容式电子清纱器,可以显示纱体图,沿着纱体图设定清纱曲线即可。
(2)利用定制分级功能观察切疵的形态大小,优化切疵参数。仪兼顾有害疵点的清除效果和生产效率。
(3)精准设定周期性疵点和异常条干报警把关功能,以迅速把出异常管纱,通过对管纱分析,查找细纱异常锭子。
(4)利用SPID纺位识别功能,快速查找细纱异常锭子。
3.3.4 条干验证方法
3.3.4.1 常发性条干
(1)试验室对标国家标准和乌斯特公报水平对成纱进行条干测试。
(2)摇黑板观察黑板条干状态。
(3)每天统计、分析电清显示的成纱条干和粗细节、棉结数据。
3.3.4.2 偶发性条干
(1)观察末并自调匀整统计值中的粗节疵点数据,系统每2小时统计一次,内控标准超过3个为不合格。
(2)观察络筒电清的周期性疵点,10万米周期性纱疵超过1个为不合格,需对细纱机进行检查或整机。
(3)观察络筒电清Cp、Cm(启动时支偏切疵),CCp、CCm(连续生产中支偏切疵),每项10万米切疵超过3个视为不合格,要对细纱和前工序操作进行检查和改进。
(4)在络筒SPID纺位识别界面中查找异常锭子,对细纱机锭子进行检修,直至恢复正常。
3.4 异纤控制措施
3.4.1 异纤的概念
“异纤”俗称“三丝”,是指在原棉采摘和加工过程中混入的异性纤维。异纤从外观颜色分为有色异纤和白色异纤两种。有色异纤主要有:有色线头、毛发、羽毛、有色包装带丝等。白色异纤主要有白色丙纶丝、地膜等。由于“异纤”与棉纤维性质不同,在纺织印染、漂白过程中会出现不一样的颜色,严重影响针织布面质量,目前客户大都要求纱线即可漂又可染,故在棉纱生产中要求尽可能清除异纤。
3.4.2 针织用户对布面异纤要求
客户群体不一样,对异纤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
(1)包漂布:百码≤15个(挑剔客户10个)。
(2)可漂布:百码≤30个。
(3)中性色布:百码≤60个。
(4)深色布:百码≤100个。
3.4.3 异纤控制措施
(1)精选优质机采棉。整体来看,新疆兵团机采棉异纤要少于地方棉,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棉农管理意识的提升,无论兵团棉还是地方棉,深色异纤都有减少趋势,但新疆机采棉地膜含量高(尤其是地方机采棉),仍然是提升新疆棉档次的瓶颈。
(2)开清棉配置具有魔眼功能(能有效识别丙纶丝和地膜)的异纤清除机。优化上机工艺参数,可有效清除原棉中70-80%的异纤。
(3)络筒机配置带异纤功能的电清,并优化上机工艺参数。
3.4.4 纱线异纤验证方法
(1)仪器检验。采用乌斯特纱疵分析仪(USTER CLASSIMAT 5)检测深色和白色异纤,折算成25kg纱线中含有的异纤个数。
(2)倒筒检检。适当加严异纤清纱参数,对经过电清清除异纤的筒子纱进行倒筒检测,折算成25kg纱线含有的异纤个数;采用带有异纤清除功能的电清对没清除异纤的筒子纱进行倒筒,检测有害异纤个数,折算成25kg纱线中含有的异纤个数。
(3)织布样检验。利用针织小样机织出5kg左右的布样,取2.5kg染中性色,观察地膜等异纤含量(与观察布面条干、棉结采用同一个布样),然后再取2.5kg布样用84消毒液进行漂白,观察深色异纤含量,最后折成25kg纱线中含有的异纤个数,当然布样数量越大,准确度越高。
四、结语
经过采取上述一系列的改进措施,生产的的针织纱质量水平和产量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产品质量稳定在2023年乌斯特公报5-25%的水平。万锭月产量超过了100吨,常年供应到广东市场,并成功拓展了国际市场,产品远销到东南亚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