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法案来袭,中国纺织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机遇?

《欧盟反强迫劳动法案》来袭,中国纺织业该何去何从?

  

  在欧美,一股反内卷的潮流正悄然兴起。以特朗普为例,他希望通过政策倒逼制造业回流美国,让本土工人轻松就业,重振美国工业雄风。特朗普主张对本土企业大规模减税,以此提升美国本土制造业的竞争力。这一策略不在于降低人工成本,而是通过减免税收、赠送土地等措施降低工业资本成本。

  

欧盟法案来袭,中国纺织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机遇?

  

  欧洲出台了一项强有力的《禁止强迫劳动法案》,对那些实行996工作制的企业构成了全产业链的挑战。2024年11月19日,欧盟正式通过了这项法案,并在次日生效,为企业提供三年的过渡期,直至2027年12月正式实施。欧盟此举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探究竟。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动力电池等行业的迅猛扩张引起了欧盟的关注,他们认为中国企业通过“低价竞争+技术迭代”的模式对本土产业构成了威胁,这成为推动该法案出台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法案明确规定,出口至欧盟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强迫劳动”,包括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或每周超过40小时的情况。即使员工“自愿加班”,也将不被允许。这一规定不仅直接影响到直接出口的企业,还将波及整个供应链体系。

  

欧盟法案来袭,中国纺织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机遇?

  

法案对中国纺织业的影响

  

  乍一看,欧盟的新法案似乎是一项捍卫人权、促进公平劳动的崇高行动。但深入挖掘后,我们不难发现,这实际上是在构建一道新的贸易壁垒,将许多中国商品挡在门外。其背后的真实意图是遏制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以保护本土产业的利益。在欧洲企业中,人工成本和工时的竞争并不激烈。从表面上看,欧盟是在自保;但从长远来看,这一举措意外地促使中国企业反思并抵制内卷现象,对中国纺织业的影响不容忽视。

  

欧盟法案来袭,中国纺织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机遇?

  图源:时空见闻

  

  欧盟是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2024年,中欧贸易总额达到7858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2.8%。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高端产业在欧洲市场占有重要份额。如果中国企业因抵制该法案而失去欧盟市场,不仅会遭受经济损失,还可能失去技术升级的动力,被排除在全球高端产业链之外。然而,在一定程度上,该法案也促使中国企业提升自身的国际形象,推动产业升级,并融入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进一步巩固与欧洲的合作基础。

  

  欧盟新法案的实施,将使中国制造的商品在欧盟市场上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切源于国内普遍的加班文化。许多工人每周的工作时间远超40小时,这已成为整个行业的顽疾。欧盟的新法案明确指出,任何非五天八小时工作制下生产的产品都将被拒之门外,即便是自愿加班也不行。这对中国的出口业来说无疑是个打击,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以服装业为例,每逢换季或节前,订单激增,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加班成了常态。

  

  然而,在欧盟国家,人们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他们的工作制度严格遵循五天工作制,周末超市和商店也闭店休息。欧盟的研究表明,工作时长与效率并非正相关。那些工作时间最长的企业往往效率最低。因此,他们选择缩短工时以提高工作效率。

  

  而这一法案对欧盟而言意义重大:它不仅为本国产业腾出了市场空间,促进了就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还向世界展示了其对劳工权益保护的高标准立场,提升了国际形象。对中国来说,则需要反思内卷现象,并释放消费力以构建更稳定的内循环生态。

  

反内卷现象,促进消费是大势所趋

  

  反内卷从大厂开始,像大疆公司,强制晚上9点前必须下班。你不走,HR直接轰你走,搞“清场式下班”。美的就更激进了,下午6点20前强制下班。海尔集团还被传出一份“强制双休”的通告。虽然这个通告被辟谣了,但大厂反内卷,显然正在成为一股新潮流。

  

欧盟法案来袭,中国纺织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机遇?

  

  那为什么这些企业,却主动要求打工人提前下班了呢?主要有两大原因:

  

  01、外贸承压,内需不足,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今年以来,特朗普发起了无差别的关税战,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反制。可这种关税对抗,无疑是增加了全球贸易的阻力。对中国这样的外贸大国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我们既要努力开拓海外市场,也要全力促进内需。可怎么促进内需呢?重要的一步就是,让一部分人先有时间消费。

  

  你会发现,反内卷的主要都是大厂。为什么从大厂开始?因为大厂规模大,利润高,员工收入也高。这些人消费能力很强,却长期困于工作,根本没啥时间去搞消费。

  

欧盟法案来袭,中国纺织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机遇?

  

  刺激消费,主要是刺激高收入人群,而不是刺激低收入人群。因此,要搞内循环,首先就要把一部分高收入的大厂员工,从工位上解放出来。

  

  02、中国不缺产能,缺消费

  

  可以说,如果中国产线全开,基本上可以养活半个地球的人类。像服装产量,中国全球占比超过50%,粮食产量在25%,汽车产量占41%,手机产量占85%,电脑产量占89%……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按最低生存需求来讲,中国产能全开,就足够供应全世界了。

  

  那这么大的产能,谁来消费呢?中国人不能一直埋头搞生产,却不消费。中国已经不缺产能了,未来进入AI时代,就更加不缺产能了。那缺什么?缺消费。

  

欧盟法案来袭,中国纺织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机遇?

  

  因此,中国人要慢慢开始调整,不能一直埋头苦干了,也得学会享受生活,逐渐适应物资极度丰富的时代。十年后,二十年后,或许花钱比挣钱更重要。

  

欧盟法案来袭,中国纺织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机遇?

  

中国纺织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欧盟《禁止强迫劳动法案》的发布,为我国企业提供了近一年的时间来调整和适应。这不仅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用工模式的绝佳机遇。一方面,为了重新打开欧盟市场的大门,企业必须寻求更高效的生产流程、优化管理模式,并加大智能化设备的投入,减少对人力加班的依赖,从而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例如,纺织企业可以引入自动化生产线,让高精度机器人取代人工完成精细组装环节,这不仅提高了效率,还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欧盟的相关政策可能促使中国企业调整劳动时间等安排。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我国企业探索更灵活的劳动力管理模式。适当缩短工作时间不仅能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满意度,还能在工厂业务繁忙时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并大幅降低失业率。

  

纺织企业风险预警

  

  1、欧盟对强迫劳动采取零容忍政策,严禁任何涉及强迫劳动的产品流入市场,无论其在原料开采、收获、生产还是制造环节。

  

  这一法规为那些计划进入欧洲市场的纺织企业设定了更高的合规标准。企业必须全面审视其整个产业链,确保没有任何环节涉及强迫劳动,包括直接和间接供应商的运营情况。

  

  2、对于那些不直接出口到欧盟的纺织企业,如果它们的产品在全球供应链中可能最终流入欧盟市场,那么这些企业也可能面临审查风险。

  

  同时,许多跨国公司为了与全球接轨,已经对其全球供应链提出了严格的“强迫劳动”合规标准。如果纺织企业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可能会失去客户订单。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除了欧盟和美国(UFLPA)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考虑推出类似的限制措施。因此,即使纺织企业不直接或间接进入欧盟市场,也需要为适应更严格的全球贸易合规环境做好准备。

  

  每日互动

  

  本期互动话题

  

  欧盟反强迫劳动法案生效会对我国纺织企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欢迎大家参与讨论,并在评论区留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行业动态

欧盟出台新法案 996工作制纺企迎新挑战

2025-3-21 16:00:35

行业动态

贵州三穗经开区:纺织服装产业“链”上开花

2025-3-24 8:38:3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