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式终止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多国零售商停止发货、退出美国市场
当地时间5月2日,美国正式终止对来自中国价值不超过800美元的小额包裹给予免征关税的政策。这一政策对美国本地消费者和中小企业主产生连锁反应,部分电商平台的部分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超过一倍,用户在社交平台上普遍抱怨发货延迟。
据《华尔街日报》5月2日报道,仅在2024财年,就约有13.6亿件包裹以这一方式进入美国,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跨境电商平台。路透社称,此举迫使部分电商平台被迫重组物流体系,提高商品售价,并加速在美国建设本地仓库,以避免高关税的直接冲击。同时,一些外国品牌已经停止向美国发货,而部分中小企业甚至选择退出美国市场。
美国相关专家指出,这项政策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尤其明显,因为他们更依赖价格较低的跨境电商商品,比如衣服、生活用品和小型电子设备。专家表示,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看似是对中国强硬,实际上是在给美国消费者涨税:“这意味着更高的价格、更慢的物流,消费者正在为这项政策买单。”
棉价外强内弱 纱价持续下行
2025年4月以来,美国实行超预期的“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大幅动荡,国内外棉价双双下跌,国际棉价跌幅小于国内。受累于新一轮贸易战,4月中美宏观经济走势显著弱于其他主要经济体,随着全球贸易不确定性的增大,纺织服装产业的压力也在上升,截至目前,国内外棉价低位震荡,市场关注后续中美双方初步接触及谈判的走向。
价格走势
(一)棉花价格外强内弱
截至4月30日,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14103元/吨,较上月下跌697元/吨,郑棉期货主力合约12775元/吨,较上月下跌770元/吨,国际棉花M指数(折1%关税人民币进口成本)13034元/吨,较上月下跌161元/吨,ICE棉花期货主力合约结算价66.02美分/磅,较上月下跌0.81美分/磅;内外棉价差为1069元/吨,环比缩小536元/吨(表1、图31、图32)。
(二)国产纱下跌 进口纱上涨
截至4月30日,中国32支普梳纯棉纱20395元/吨,较上月下跌630元/吨;印度32支普梳纯棉纱22053元/吨,较上月上涨249元/吨;越南32支普梳纯棉纱21389元/吨,较上月上涨79元/吨;印度尼西亚32支普梳纯棉纱21470元/吨,较上月上涨160元/吨;巴基斯坦21支普梳纯棉纱19444元/吨,较上月下跌83元/吨(表2、图33)。
(三)纱棉价差扩大 棉涤价差缩小
截至4月30日,国内纱棉价差6292元/吨,环比扩大67元/吨;棉涤价差7763元/吨,环比缩小282元/吨(表3、图34)。
关税和地区冲突之下 棉花贸易前景不佳
美国农业部发布的4月报告显示,2024/25年度全球棉花出口量921.6万吨(进口量为922.3万吨,二者相差0.7万吨),而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发布最新月报将2024/25年度全球贸易量预估下调至945万吨,因主要消费国需求下滑(主要是中国大陆),而孟加拉国、埃及、土耳其、印度和越南等棉花需求增长不足以抵消进口下滑。
部分国际棉商、贸易企业、纺企对ICAC/USDA报告中2024/25年度全球棉花贸易量仍高于920万吨持怀疑态度,认为大概率将跌至900万吨左右,相关机构的预测偏高。
一是USDA、ICAC等机构或对2024/25年度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土耳其、印尼等各棉花进口增长的预测偏高。
二是中国大陆2024/25年度棉花进口量同比降幅将显著高于USDA、ICAC等机构的预测,需要不断调整、修正。
三是4月下旬以来,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军事冲突加剧,对两国棉花产量、棉花消费及棉纺织、服装厂生产及出口都将造成较大影响,对外棉进口或达不到USDA、ICAC等预估。
央行降准提振市场 棉价震荡反弹
过去一周,国际棉花市场保持稳定。ICE棉花期货各合约略有下跌或保持稳定,上周五的反弹主要是技术性的,交易员平掉了空头头寸,原因是市场认为价格在数月下跌后已经触底。现货市场上,Cotlook A指数当周下跌4.1%,至每磅77.25美分,期货与现货之间存在脱节。
从目前看,ICE期货暂时稳住阵脚,并试探向上发展,但还需更多积极信号的刺激。市场等待近期中美谈判的相关消息、本周的美联储议息会议结果以及下周的USDA新年度供需预测,市场预计美联储本月不会调整利率。
最新消息称,中方将与美方就关税问题进行正式接触,或给金融和商品市场带来提振,不过市场不可抱有太多幻想,需对风险有充足的防范。
记者获悉,当地时间8日,英国和美国已经就关税贸易协议条款达成一致。英国政府同意进口美国食品和农业产品方面作出让步,以换取美方降低对英国汽车出口的关税。
5月7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央行、证监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其中央行发布了十项重要措施,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
受此消息提振,今天大宗商品早盘出现较大幅度反弹,其中棉花期货开盘反弹至13015元/吨最高点,随后重回13000元/吨重要关口以下。此次包括棉花在内的大宗商品均出现了高开低走现象,很可能是市场对此次发布会给予太高期望,随着发布的提振措施符合或者不及市场预期,导致商品反弹缺乏持续性。
“金三银四”失色 纺企分化加剧
“五一”假期已过,预示着传统的“金三银四”纺织旺季落幕,棉纺行业进入了为期四个月的淡季。今年的“金三银四”颇让棉纺业界失望,再次呈现了旺季不旺的特征,甚至表现还弱于去年同期。
回顾去年“金三银四”时期,纱线行情虽不及预期,但基本平稳,其中纯棉纱表现有起有伏,整体较为平淡,混纺纱表现亮眼,基本保本或有微利。而今年“金三”时期没能将春节后棉纱价格的反弹行情延续下来,纱价很快回归起涨点,混纺纱也失去了去年的“风采”,和纯棉纱一样低迷,致使“金三”旺季表现平淡。进入四月,在美国的“对等关税”大棒下,我国棉纺织行业普遍承压。
通过调查发现,在如此艰难的大形势下,大型纺企和小型纺企分化严重。沿江棉区某大型纺企是招商引资的智能化棉纺厂,每月产纱2000多吨,再将生产原料由新疆棉改为外棉后,销售工作也变得通畅了。另一家大型纺企常规纱销售不好,就及时改产差异化纱线,其中色纺纱赢利水平大幅提高。
通过对多家小型纺企调查发现,这类企业普遍面临较大生存压力,除少数能维持保本外,大多数亏本经营,有的棉纱库存已超过2个月生产量,时间久了很难支撑下去。从四月中旬到“五一”假期,已有部分小型企业选择放假缓解压力。眼下即将进入纺织淡季,销售工作难度增加,企业对九月前的棉纺形势普遍悲观,停产放假的数量或有增加的趋势。
大型纺企和小型纺企表现迥异,主要是在复杂困难的条件下,企业之间在硬件和软件上具备的条件不同造成的。大型纺企普遍具备下列优势:首先是建设了智能生产车间,用工人数下降,生产成本大幅减少,为棉纱销售预留了调价的空间,销售压力较轻;其次是具有集团优势,购销渠道多,不但原料采购货源充足,而且棉纱销售渠道四通八达;最后是具有资金优势,在实际购销活动中具有定价话语权,抗风险能力强。企业资金充足对于稳定运营、提升竞争力、优化融资结构、拓展市场以及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厂可以及时调整经营策略,生产市场热销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