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政策仍不明朗,中美贸易战继续升级,2025年4月10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的税率进一步提高至125%。当地时间4月15日,美国白宫网站发布的一份“事实清单”中提到中国输往美国的商品现面临最高达245%的关税。据央视新闻,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就此答记者问,美方对华轮番加征畸高关税已经沦为数字游戏,在经济上已无实际意义。如果美方继续玩弄关税数字游戏,中方将不予理会。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
而且我们态度明确:倘若美方执意继续实质性侵害中方权益,中方将坚决反制,奉陪到底。
4月21日下午,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中方决定对在涉港问题上表现恶劣的美国国会议员、官员和非政府组织负责人实施制裁。
美国海关全面升级的原产地核查系统
上周,美国海关甩出“王炸”新规!4月15日全面升级原产地核查系统,这犹如在国际贸易棋盘上落下致命杀招。
在中美关税大战的风暴下,众多进出口企业深受其害,试图通过转口贸易找寻出路,纷纷研究原产地规则。
美国海关如何“围堵”转口贸易
美国海关本次系统升级绝不仅仅是技术迭代,而是精准打击转口贸易的“组合拳”。核心武器包括:
三份核心文件
1、生产流程图:要求企业像X光片般展示生产全流程。
2、原料采购凭证:供应链必须能追溯到“原料出生证明”,要追溯到原材料的来源,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这就好比你要把自家产品的 “家谱” 都拿出来。
3、能耗数据表:用电力流水账还原工厂真实产能。
这次美国海关的审查要求比以往更加严格。如果想把货从中国运到越南等地区,再从这些地区运到美国,美国还有更严的要求:从越南运输进美国的产品,产品生产地必须要有50%本土化。
五大重点国家“零容忍”
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等转口热门地,面临“三重”监管:
1、100%开箱查验率,确保货物的原产地信息真实准确。通关时效或延长3-5倍。
2、300%惩罚性关税,让违规成本突破天际。
3、10年利润追缴+账户冻结,堪称企业“死刑判决”。
中国纺织服装业在贸易摩擦中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反规避调查逐渐成为贸易摩擦的新手段。反规避调查是反倾销措施的延伸和扩展,其目的是防止被调查产品通过各种方式规避反倾销税。2019年以来,中国纺织服装领域共遭遇14起反规避调查,其中11起由土耳其发起、2起由印度发起、1起由秘鲁发起。这些调查涉及的产品范围广泛,包括人造及合成纤维短纤纱线和缝纫线、合成纤维长丝纱线的机织物、合成及人造纤维短纤机织物、聚氨基甲酸酯浸渍的纺织品、聚氨酯制合成革与人造革、聚酯高强力纱、渔网等产品。相对于“两反一保”案件,大部分反规避调查的考量因素都缺少量化标准,调查机构自由裁量的空间较大。相关业内人士表示,面对更加多元的贸易摩擦形式,企业需要应对的挑战更加复杂。为此,增强合规意识、完善经营架构、规范经营行为、主动积极作为将成为中国企业降低反规避调查措施不利影响的重中之重。
美国337调查风险呈上升态势。2024年10月,美国针对中国特定闪蒸纺丝非织造材料及其产品启动了337调查。2025年1月31日,美国针对特定有图案的塑身服装及其产品启动337调查,并发布普遍排除令、有限排除令和禁止令。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美国337调查,中国出口企业在积极应对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技术创新研发力度、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主动开拓更多国际市场,从而降低案件的不利影响。
调查案件现新特点
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分析,去年,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呈现诸多特点。首先,案件数量创历史新高,涉案产品范围广。2024年纺织服装行业共遭遇25起贸易摩擦案件,同比上升14%;涉案金额达16.3亿美元,同比上升26%。涉案产品从合成纤维等纺织原料到服装等成衣制品,覆盖了纺织服装供应链的上下游。
其次,化纤类产品成为贸易救济调查重灾区。化纤类产品作为纺织服装行业的重要原料,因其独特的性能优势,如强度大、耐磨性好、易洗涤等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随着国外化纤企业贸易保护意识的增强,化纤产品成为贸易救济调查的重点对象。在2024年纺织服装领域的25起贸易摩擦案件中,近半数涉及化纤类产品,土耳其、美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和墨西哥等国家是主要的发起国,其中土耳其启动了6起调查,美国启动了4起,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和墨西哥各启动2起,巴西启动了4起。
再次,同类产品遭遇多国多起调查,贸易摩擦国际传导性凸显。一国的贸易救济调查往往会引起其他国家或竞争对手企业的效仿。比如,自2005年以来,尼龙长丝纱线产品共遭遇来自印度、巴西、土耳其3个国家的10次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合计约4.4亿美元。相关负责人认为,面对这种国际传导性,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需要提前做好产品出口计划,避免因产品出口激增而引发其他国家的贸易救济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