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百问》是中国纱线网为纺纱技术发烧友、纺织行业从业者推出的一档纺织专业技术栏目,对于初入行的新生代,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技术人员,新产品、新技术的关注者,通过本栏目的问题解答,使得对纺织技术特别是纺纱技术有一些基本的认识。
16.胶辊磨砺往复次数越多越好吗?
答:磨砺胶辊其主要目的是使胶辊表面达到一定的精度,满足纺纱需求的各种几何尺寸,磨砺往复次数多少直接影响胶辊表面的粗糙度,那么胶辊的磨砺往复次数多少次为好呢?这要根据胶辊本身的材质、表面处理的方式及磨床的型号来确定。
考虑胶管硬度因素:不论做何种表面处理,85度以上的胶辊要磨二个往复,因为这个硬度的胶辊与砂轮接触时产生轻微的跳动,特别是硬度偏高弹性偏低的胶辊,磨砺一次后出现雨滴状磨痕,一定要复磨一次才能消除磨痕。75度以下的也需要磨砺二个往复,因为硬度低的胶辊在磨砺时易挤压变形,只有通过复磨才能消除变形部分,这样才能保证胶辊表面的粗糙度达到要求。
考虑胶辊表面处理方式:胶辊表面用有层涂料进行处理的,可用一个往复,因为表面相对粗糙些,使胶辊表面积增大,有利于涂料的牢固粘结,(因为纱线只与表层涂料接触,所以粗糙些对纺纱没有影响)。如果用双组份涂料进行表面处理的,至少需要磨砺二个往复;如果是不处理胶辊,至少需要三个以上的磨砺往复,这样才能满足纺纱要求。
考虑磨床因素:进口的、转速高的以及砂轮比较宽的都可适当减少磨砺往复,否则需增加磨砺往复;砂轮与胶辊等宽的无往复磨床用磨砺时间来调节。
那么磨砺往复是否越多越好呢?任何一种磨砺方式都是这样的,确定好磨削量之后,胶辊中心线到砂轮表面的距离是固定不变的,磨砺时胶辊表面会产生膨胀,直径增大,磨削量达到0.4mm时,受热膨胀的量可达0.05~0.08mm(即刚离开砂轮的热胶辊的直径与冷却后的直径相比,会小0.05~0.08mm)。
第一个往复过程:主要是磨削,磨削的过程是边磨削边挤压,由于剧烈磨擦而产生热量,使表面膨胀直径增大,其磨削量接近与理论磨削量;第二个磨砺往复以修正为主,主要将第一个磨砺往复中的受挤压变形恢复的部份及受热膨胀的部份进行修正磨砺,产生的热量已明显减少;第三个磨砺过程主要是抛光,是砂轮对胶管表面的峰粒进行修正,这个过程中不产生热量,随着胶辊的转动表面热量逐渐散失,温度也逐渐降低。由于不断降温,胶辊直径也变得越来越小,即离开砂轮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而胶辊中心线与砂轮表面保持固定的距离不变,因此磨到第四个往复以后砂轮与胶管的接触面积已大大减少,基本上是砂轮的峰粒与胶辊表面的峰粒接触。
所以磨砺往复次数是有限的,磨砺到六个往复以后就没有多大意义了。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可证实:在磨砺到五个往复的胶辊表面用圆珠笔划痕,即使进行磨砺也不能消除胶辊表面上的痕迹。
17.粗纱上下胶圈的使用周期如何进行控制?
答:一般情况下,粗纱胶圈的使用周期:应用于纯棉或含棉混纺类上胶圈一般控制在12个月,下胶圈为8-10个月,化纤类上胶圈为8-10个月,下胶圈为6-8个月。应结合胶圈的使用情况合理制定,对于涤纶和特细号纱周期可适当缩短。胶圈报废标准:1、外层粘结,有明显脱层的胶圈;2、胶圈外表有龟裂,中间起毛凹陷、损伤等质量问题;3、胶圈内层表面损伤和起凹槽0.30mm以上;4、胶圈中间强力层内部的强力线断裂。
18.丁腈胶辊检查验收的内容有哪些?
答: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验收:
1) 胶辊型号,几何尺寸,与硬度、色泽是否符合要求,有无合格证。
2) 胶辊的硬度是否均匀,弹性是否良好。胶辊壁厚是否均匀,圆整度是否良好,有无塌头,端面是否平直,有无裂纹、刀伤。
3) 双层胶辊、铝衬套、工程塑料衬胶辊有无脱层现象。
4) 胶辊外表面有无杂质、粉点、机械油污、色花,内壁是否圆滑,有无机械油。
5) 生产时间、出厂日期是否标明,数量是否准确。
19.纺包芯纱时,胶辊·胶圈的更换周期是多长时间?
答:包芯纱无横动装置,纱线长时间地在胶辊的一个位置上运动,胶辊表面易起沟槽,胶辊对须条的控制力减弱,成纱质量下降。
根据包芯纱纺纱特性结合车间的生产管理,生产实践证明使用低硬度、高弹性、分散度高的胶辊应是首选,弹力包芯纱采用在一套胶辊上划分四个位置,每台车一个位置,四台车一个循环,15天一个揩车周期,揩车清洗胶辊下车放置24小时,胶辊可以使用4~6个月。一般品种如中低支纱回磨周期最长为两个月,高支纱及特殊品种一个月。
中硬度高弹性的胶圈在纺氨纶包芯纱时的耐磨性要好于高硬度和低硬度的胶圈。胶圈应选用厚度为0.85mm的紫外线光照胶圈,下胶圈选用厚度为0.95mm的中硬度高弹性胶圈,这样对提高产品质量效果会好些。而下圈一般采用小张力,即张力架位置比普通纱松一挡;上圈的调换周期一般为2个月,下圈3个月最好,也可以4个月,这样既保证了成纱质量有可以降低胶辊胶圈的消耗。
20.如何控制胶圈的滑溜问题?
答: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1) 严格控制好同锭弹簧压力的差异,一般能控制在5N内较理想。
2) 认真做好前胶辊、中上罗拉(小铁辊),后胶辊三条直线调整平行工作。
3) 调整下胶圈的张力。
4) 检查上胶圈上销的弹簧是否失效。
5) 检查上下胶圈的内周长是否符合标准:在车上的松紧状况。
6) 检查中上罗拉(小铁辊)运转是否灵活平稳,有无晃动及铁壳内是否有飞花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