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并条机圈条效应的成因及排除方法

并条机的“圈条效应”是前纺并条工序常见性、多发性问题,是多年来困扰我国纺纱企业并条工序的难题。

圈条效应波在后道工序的张力牵伸中都可以自然消除,虽然它本身不会对成纱质量造成影响,但是却使并条条干计算数值失真,也可能与真正的机械波波长重合、混淆,造成以假乱真而被忽略或误判。因此,必须搞清其产生成因并及时消除。

“圈条效应”往往是在车速较低的情况下产生,如FA302、FA306A 等在270米/分以下就可能产生,且波长以棉条筒直径的倍数出现。以 400mm 条桶直径为例,车速 270 米/分以下时经常会在波谱图上显示 760-800mm 左右处的“圈条效应”波。

一、判断方法及产生原因

把在条干仪上已经走过的条子再走一遍,若“机械波”消失,这个波就是圈条效应波。

为什么并条机会在低速情况下出现圈条效应呢?这是因为现在纺纱厂使用的大都是高速并条机,圈条盘设计对应的速度大都是320米/分以上 ,圈条盘设计的出条位置在螺旋曲线导管与圈条盘底平面交汇处形成的椭圆形出口的尖顶部,此处采用平滑过渡的空间曲线设计,高速条件下自然不会造成棉条截面形状的急剧性、周期性、规律性改变,因而不会形成圈条效应波。而并条速度在 270 米/分以下时,圈条盘及空间螺旋曲线导管所形成的圈绕张力明显减小,不仅圈条盘导管内棉条运行轨迹发生变化,而且条子在出口的位置也同样发生很大的位移形成偏离,即脱离了原来的椭圆型出口尖顶部,从圈条盘椭圆型出口靠近内侧面大约缩进 1/3-1/4 的位置出来。而这个出口的内侧面制造厂家是根本不倒圆角或工艺角倒角很小,棉条在这个转角处受到突 然强烈有规律的折叠挤压,条子截面瞬间急剧形变,从而在波谱图上反应为具有周期性、规律性、 甚至“烟囱冲顶”的“机械波”。

这个条子截面形状“形变”产生的波,仅仅是截面形状变得更趋于扁平,但是条干不匀、纤 维运动没有变或仅有微弱变化,并不是因为哪个回转零件的缺陷造成纤维运动有规律变化而引起的机械波,二者的“波”具有本质的区别。

二、解决措施

1、从完善工艺入手,把并条机提速至少 330 米/分以上使用。目前国内棉纺并条工艺设计的主要问题是重视主区轻视后区,对后区设计后区隔距、牵伸倍数优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引用一家世界名牌并条机的一句产品推介词:“牵伸取决于工厂纺纱计划与原料选择密切相关的后区牵伸的设定,如果设定得不正确,不良指标的影响就会在纱线中被放大”。国际品牌对后区在并条工艺设计中关键作用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深度可见一斑。根据个人经验纺制 38mm 化纤,应 依据纤维细度的不同,后区隔距在 22-30mm 内选取。在小隔距条件制约下后区牵伸倍数也只能很小,不可能放大到理想状态,直接造成主区牵伸倍数过大,不仅各种技术指标难以保证,实际使用速度也只能降低,而低速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出现“圈条效应”波。

2、也可以不动工艺,不提速,只消除“圈条效应”。这是针对特殊品种、特殊情况下,要求低速使用并条的解决方法。把圈条盘出口内侧面(现在的实际出条位置,有明显摩擦痕迹)用小锉锉修成大一点的圆角(特别要注意不要把斜管与圈条盘下表面结合处“锉漏”,那样又需要补焊修复),并用“0”号金相砂纸或牙膏抛光即可。

若采用新型铝合金一体铸压成型圈条盘,不仅具有体轻、光洁、耐用、成型良好、下条顺畅、等诸多优点,还因其铸造铝底盘壁厚,不会造成“锉漏”的特点,经锉修后能够使圈条盘适应高、 中、低多种使用速度,也不失解决圈条效应的另一途径。

作者:朱瑛 沈阳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纺织技术

【热点】市场监管总局严查哄抬口罩核心原料熔喷布价格行为

2020-3-13 11:37:21

纺织技术

【技术】纺织企业中基层管理——基层管理篇(一)

2020-3-17 11:58:5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