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纺纱工厂生产精梳纯棉紧密纺Ne 40,正常的L(长粗节)平均切次是3/100 km,但发现实际这个品种的所有络筒机台切次在逐步增加。
解决方案
USTER® QUALITY EXPERT 乌斯特质量专家系统 Q 助手触发了络筒工序因S、L高切次的报警。以下12天的数据周期内,该品种所有络筒机台的L切次逐日增加,平均切次已在13 /100 km左右,见图1。
图1:该品种所有络筒机台的L长粗节切次逐日增加,平均切次已在13 /100 km左右(不同颜色折线代表络筒不同机台)
生产同一品种的所有机台对应的数据趋势很相似,说明问题并不是因为工艺参数设置的突然变化而造成,也不是孤立的单机台问题,更有可能是原料或纺纱流程工艺的变化。
同样,在上述时间周期内,S (短粗节)切次也呈现了相同的增加趋势,从24 /100 km增加到55 /100 km左右,见图2。
图2:同样时间周期内,S短粗节切次增加到55 /100 km 左右(不同颜色折线代表络筒不同机台)
技术人员开始调查纺纱过程中的任何变化或问题,分析了细纱和粗纱两道工序。
分析结果是工厂更换了粗纱牵伸区的隔距块,原来使用的隔距块规格是6.5 mm,改成了7.0 mm。
更换隔距块的原因是粗纱机台当天的断头较正常水平高,生产效率低于预期。运转部门更换了不同规格的隔距块后,看起来粗纱断头减少了,产量也恢复到正常水准,但是在下道工序却出问题了:USTER® QUALITY EXPERT质量专家系统触发了跟络筒工序相关的报警,因为L纱疵和S纱疵都增加了,并因此导致了络筒工序产生了很多的切次。
USTER® QUALITY EXPERT质量专家系统统计了USTER® QUANTUM EXPERT 3专家系统的分级数据,比较隔距块6.5 mm和7.0 mm对应的纱线分级数据时,同样,几乎所有参数显示了成倍增加的趋势,见表1。
表1 比较隔距块6.5 mm和7.0 mm对应的纱线,USTER® QUANTUM EXPERT 3 的分级数据显示几乎所有参数都成倍增加(来源:质量专家系统“质量对比”报表)
基于USTER® QUALITY EXPERT质量专家系统的报警信息,纺纱技术人员分析了纺纱流程并且发现了问题根源,最终,粗纱隔距块由7.0 mm改为原来的6.5 mm,切次报警见图3。
图3 USTER® QUALITY EXPERT质量专家系统络筒高S短粗切次报警(不同颜色折线代表络筒不同机台)
在这个案例中,细纱机逐台更换一部分粗纱,每天异常粗纱的使用量相对较少,因此质量数据是逐步变差的。当解决了粗纱机台的问题之后,质量的改善同样经过了一段相同的时间周期,直到之前生产的所有问题粗纱被全部用完。
结论和总结
极富应用学识能力的Q助理,可以保证合理触发报警信息,帮助纺纱技术人员发现根本原因进而解决问题。
Q助手能够对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缓慢变化发出警报。通常情况下,尤其是这种持续较长时间的质量变化,人工很难快速识别出来。
无论对质量还是生产效率,纺纱工厂很小的改变会造成可观的影响。
在这个特定的例子中,纺纱厂处理了粗纱工序的效率损失,但是在络筒工序付出了代价,对质量(切次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接头和纱线疵点)和效率都是极具破坏性的。
来源:乌斯特技术